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内瓦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捍卫和平、维护和平

材料一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1919628日列入《凡尔赛条约》第一部)

材料二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但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1)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评述国际联盟在处理中国问题上的措施。

材料三   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26日)

(2)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中国人民如何捍卫和平。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结论正确。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大兴区精华教育学院高三历史三模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4月,中、苏、朝、越四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日内瓦会议的预备会,各国代表通报对日内瓦会议的设想,并就参会的方针、政策和谈判方案等问题进行磋商。周恩来表达希望苏联和中国磋商协同行动的原则。经多次协商,中、苏、朝三国就朝鲜国家重新统一的纲领达成共识。4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后,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代表与中、苏、朝三国代表开始陷入严重的对立,随后几天的讨论,很难形成协商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谈判面临僵局的情况下,周恩来建议设立一个由中立国家组成的中立机构,对负责实行全朝鲜选举的朝鲜机构给予协助,法国代表认为该建议使“谈判前进了一步”,但遭到南朝鲜的强烈反对。日内瓦会议最终未能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方面达成任何协议。周恩来指出:“在朝鲜问题上,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即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证明了苏联、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证明我们对朝鲜的和平统一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摘编自宋晓芹《停战后中国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努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指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恩来“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认识。

3 .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登上了封面。根据图片及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时代》首次给西方人介绍的周恩来,在政治上策划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

材料二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

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和“目露凶光”的青龙。

材料三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

标题为“中国人来了”。

封面文章写到:“当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他著名的演讲,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他的助手向地处纽约的年轻的联合国发了一封电报,要求联合国驱逐由蒋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国政府……而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四发表于1972年3月6日。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时代》封面像一副不太规则的四格画:尼克松分别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尼克松与夫人一起游览长城,观看中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把这几个画面巧妙分割开的正好是一个黑色的“友”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认为周恩来“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

(2)材料二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根据材料四分析“尼克松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研究时应注意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