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据此可推知(     
A.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B.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
C.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D.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试图以各种角度研究社会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从现代化的模式出发研究社会发展。如图是一位学者对现代化模式的总结,呈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和研究的诸多规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


从材料中提炼现代化发展和研究的一个规律,并运用至少两个国家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规律,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据统计,自1976年之后,苏联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地位。1976至1980年苏联的年均粮食进口量已超过2100万吨,1981至1983年达到3500万吨,1984年仅从发达国家就进口了3633万吨粮食。这种趋势说明(     
A.农庄农场体制改革已成必然B.美苏冷战在对峙中存在缓和
C.滞胀危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苏联已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9年,联共(布)通过决议,明确规定由联共(布)中央直接领导的共产主义科学院应成为全国科研的中心。1932年,联共(布)还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成立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苏联作家协会和各艺术团体并在协会中成立共产党党团。这些措施(     
A.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走向繁荣B.有利于苏联模式的形成
C.抵制了经济危机下的西方渗透D.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0—1931年,苏联进行信贷改革,普遍以银行信贷取代赊销制度,并在供需企业之间实行经济合同制。到30年代中期,苏联普遍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度,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加强经济的责任制。苏联推行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发展市场经济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提高经济效益D.改革“斯大林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37 年的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面包和面粉等食品以及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被取消;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39年,苏联人的识字率也从沙俄时代的25%提升到87%。这充分说明了(     
A.对外战争没有打断苏联的发展进程B.商品货币关系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C.苏联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D.计划体制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7 . 下表为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由此可知(     
年份19131927193219401950
谷物产量(万吨)860076836987约858585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实际效果有限B.农业的发展受制于国家发展战略
C.农业生产受国际局势影响而波动D.生产关系变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022-10-15更新 | 356次组卷 | 9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9 .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的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苏联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反映了(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苏联人的乐观性格
C.苏联人生活水平最高D.发展重工业提高了生活水平
10 . 1937年,苏联的机器拖拉机站数从1932年的2400多个扩大到5800多个。苏联农庄有拖拉机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6.7%,机械化春耕、播种、收割面积分别占全部面积的71%、54%、44%。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A.制造业围绕农业机械展开B.农机普及率占据世界首位
C.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推广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