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政策一付诸实施,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也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然而,要我们自己去适应政策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很痛苦。”

——陆南泉、姜长斌、徐奎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材料二   苏联外交官亚历山大于1930年返回莫斯科,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大街上一片灰暗,餐馆和咖啡馆逐一消失,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除了纸箱和食品罐头,橱窗内什么也没有。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其质量真是难以形容,我身上的巴黎西装让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描述赫鲁晓夫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在民生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和教育的基石上,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到1913年,当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采取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源自列宁。他从国际国内斗争的形势出发,认为苏联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落后追赶先进,跟上时代步伐,即采取超越方法把经济基础从小农经济变成大工业经济。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列宁引入掌握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器作为经济的组织形式,进而形成了与超越战略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斯大林把列宁的超越战略进一步推进,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当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危机时,苏联经济却保持稳定增长,并取得很大成就,这无疑是苏联模式的成功之处。但是,超越战略所引发的社会高速度、全方位的急剧变革,各种目标如经济增长、计划与市场、社会公平与稳定、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相互之间并非完全相容,有时甚至激烈冲突。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也由于愈演愈烈的冷战局势强化起来。

——摘编自康沛竹《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德国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采取“超越发展战略”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德国和苏联的兴衰中得到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