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50年代末,苏联利用廉价的石油扩大了在古巴和印度的政治影响。1960年,意大利、西德成为苏联石油最大进口国。苏联通过与西方国家的石油贸易,不仅希望赚取外汇得以获取西方的工业技术,还试图打破了美国石油公司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苏联石油出口(     
A.见证了新经济体制的成效B.佐证苏联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C.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024-01-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观察下表,下列对苏联(俄)四个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②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C.③通过租让制引入外国资本D.④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3 . 据统计,自1976年之后,苏联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地位。1976至1980年苏联的年均粮食进口量已超过2100万吨,1981至1983年达到3500万吨,1984年仅从发达国家就进口了3633万吨粮食。这种趋势说明(     
A.农庄农场体制改革已成必然B.美苏冷战在对峙中存在缓和
C.滞胀危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苏联已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9年,联共(布)通过决议,明确规定由联共(布)中央直接领导的共产主义科学院应成为全国科研的中心。1932年,联共(布)还通过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成立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苏联作家协会和各艺术团体并在协会中成立共产党党团。这些措施(     
A.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走向繁荣B.有利于苏联模式的形成
C.抵制了经济危机下的西方渗透D.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0—1931年,苏联进行信贷改革,普遍以银行信贷取代赊销制度,并在供需企业之间实行经济合同制。到30年代中期,苏联普遍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度,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加强经济的责任制。苏联推行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发展市场经济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提高经济效益D.改革“斯大林模式”
6 . 1937年,苏联的机器拖拉机站数从1932年的2400多个扩大到5800多个。苏联农庄有拖拉机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6.7%,机械化春耕、播种、收割面积分别占全部面积的71%、54%、44%。这体现出当时苏联(     
A.制造业围绕农业机械展开B.农机普及率占据世界首位
C.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推广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7 . 斯大林继任以后,部分自由经济和部分计划经济运转的困难开始加剧,城市的材料和原料供应不足以支撑政府所要开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于是苏联
A.调整改革新经济政策B.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C.将部分企业收归国有D.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8 . 苏联政府于1930年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明文规定,反对歪曲党的路线的行为,禁止采用强迫手段实行集体化,禁止将农民住宅、奶牛、猪、羊家禽等收归国有,恢复农贸市场等。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A.是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继续B.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C.实现了苏联经济均衡发展D.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制度
2022-05-16更新 | 50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29 -1940年,苏联高等和中等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干部达426万人,工厂技工学校培养的熟练工人达235万人。此外,苏联还开设了大量不脱产的技术学习班。苏联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普及文化和技术教育B.加快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C.争取卫国战争的胜利D.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10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B.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D.政府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