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赫鲁晓夫执政后,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制,又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放宽农民经营个人副业的限制。这些做法
A.以利益刺激调节农业生产B.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扭转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D.不利于苏联经济发展
2 . 1962年9月,《真理报》刊登了经济学家利别尔曼《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奖励企业,引发了苏联国内围绕着企业如何取得更大经济成果进行讨论,并且深入到企业如何运用物质利益激励工作人员的讨论中,这被称为“利别尔曼大讨论”。这场讨论
A.倡导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利于市场成分在体制内的运用
C.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助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
3 .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总结报告中提到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并提出要干部们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据此可推知,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会
A.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取消集体农庄制度
C.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D.放松对农业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2年,苏联集体农庄播种机械化程度达到87%,联合收割机收割的农作物达到了70%,休耕犁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6%,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但是1952年的粮食产量和一战前1913年粮食产量差不多。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的成效显著B.集体农庄与工业化相适应
C.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D.新经济政策逐渐丧失作用
2021-05-08更新 | 354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一〇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指出.1957年苏联的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把中心放在调整经济管理组织形式上,只是把经济管理的重心由中央转到地方管理机构从条条搬到块,即只是在条条与块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兜圈子。这说明当时苏联
A.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B.依靠行政命令推行经济改革
C.力图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6 .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美苏经济方面可以和平竞赛,那就是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在按人口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赫鲁晓夫的这一主张性
①体现了民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
③意在提升苏联与美国竞争的实力   ④突破了传统模式框架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1-03-10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辽宁卷)
7 . “如同社会发展是永远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样,斯大林去世后,消除斯大林个人给苏联社会主义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改革斯大林体制,都只能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从当时苏联社会实际出发,逐步进行。”材料意在说明
A.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时代要求B.赫鲁晓夫不想突破斯大林体制
C.苏联解体源于斯大林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源于时代环境
2021-01-15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意在
A.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
C.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D.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9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把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2020-07-19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7年,赫鲁晓夫将原来一百人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人数扩大到数百人。1962 年,又将地方党委一分为二, 分别负责农业和工业,并实行干部队伍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些措施
A.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B.是高度集中行政模式的体现
C.冲击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D.为当时的农业改革铺平道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