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斯大林登峰造极的个人亲拜,以及由此引起的民主法制的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抑。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却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对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就难以进行。

——摘编自【俄】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解冻”的赫鲁晓夫》

材料二 马克思曾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国家的权力日渐缩小,自治机构的权力日趋扩大。1950年,南斯拉夫颁布《工人自治法》,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的社会所有制。1963年,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并允许共和国和自治省行使主权。1953〜1963年,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速度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从1971年开始,又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提出要把企业改造成为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实行联合劳动,成立联合劳动组织。但是,改革也导致本位主义与分散主义盛行,最终把这个国家拖向了瓦解的深渊。

——摘编自江春泽、汪丽敏等《南斯拉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赫鲁晓夫在“现实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