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你是如何认识的?谈一谈你的想法。
2020-11-1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 简答题专练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

材料三   



(1)对材料一中数据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苏联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3)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了苏联解体。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2-06-17更新 | 10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05讲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暑假复习与自学课】2022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纲要下+选必一)
3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政策一付诸实施,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也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然而,要我们自己去适应政策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很痛苦。”

——陆南泉、姜长斌、徐奎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材料二   苏联外交官亚历山大于1930年返回莫斯科,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大街上一片灰暗,餐馆和咖啡馆逐一消失,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除了纸箱和食品罐头,橱窗内什么也没有。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其质量真是难以形容,我身上的巴黎西装让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描述赫鲁晓夫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在民生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按照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从1956年起,在12年内,粮食平均亩年产量要达到400斤、500斤和800斤,棉花平均每亩年产量要达到60斤、80斤和100;还要求了在12年内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工作。这些在12年内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垦荒规模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面积的1/5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苏两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1-03-04更新 | 14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高级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
2020-11-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简答题专练
19-20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粮食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不能说我们就是这么明确具体的给自己描绘了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差不多就是根据这种精神行事的。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摘编自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评价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2019-10-12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38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A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材料三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8 . 古往今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联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

9 .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材料二1953~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54年,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赫鲁晓夫的基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执政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

(2)简要指出材料二中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谈谈你对赫鲁晓夫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理解。

2018-02-2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课时训练
10 . 材料一 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

材料二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步履蹒跚地跨进了20世纪80年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谈谈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起伏的概况,这种起伏与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有什么联系?
(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