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属于“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华约”组织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B.“福利国家”的建立、黑人民权运动的开展、勃列日涅夫改革
C.十月革命的爆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024-05-14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7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14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大发展-【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2 . 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2024-04-04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农业产值增速远低于国家计划,在196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导致农产品总量甚至低于1958年的水平。这说明,当时苏联(     
A.将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B.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暴露
C.未能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D.削弱了对农业经济的投入
2023-06-23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选择50题)主题12二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4 . 1962年9月至1963年底,苏联《真理报》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关于完善经济管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从“如何使企业关心最大的生产效果”问题开始,深入到计划经济和物质刺激的方法。据此可知,该大讨论
A.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B.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强调了企业的独立自主地位D.阐明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021-03-11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2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1年,苏联集体农庄开始实行按劳动日计酬制,庄员报酬到年度结束时才能得到。1956年改行预付款制,年初以卢布对劳动日单价进行估算,按月预支报酬,年终结算。这一改变
A.推动了农业改革的完成
B.调动了庄员劳动的积极性
C.增强了政治改革的信心
D.解决了庄员报酬的不稳定
6 . “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
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
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
2018-12-21更新 | 97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9年5月10日 《每日一题》 必修2 赫鲁晓夫改革(一)
7 .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2021-04-17更新 | 330次组卷 | 8卷引用: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中外历史纲要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至少选择两条),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11-02更新 | 31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25讲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与科技文化(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50年代,苏联出台了各类鼓励个人副业的政策,如废除经营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降低个人副业税率;甚至要求各级领导人要为干部群众饲养家禽牲畜提供各类便利。到1958年,苏联的豆、蔬菜、肉、奶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这一政策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今日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下考点突破之高频考法精讲精练-第8单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2017-05-19更新 | 146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8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