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023-01-19更新 | 755次组卷 | 98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赫鲁晓夫此举力图
A.扩大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B.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C.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D.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
2022-05-09更新 | 390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1955年为1037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这期间,粮食产量除个别年份出现过下降的情况外,总的来说,呈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一定程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C.已经消除了苏联城乡之间的差别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成功改造
4 . 1957年1月28日,赫鲁晓夫向苏共中央主席团提交了《关于完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建议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赫鲁晓夫的这一提案
A.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B.试图去改变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C.有利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加剧了美苏两国军事政治对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B.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C.消除了农民的不满情绪D.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
6 . 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要提高35%,集体农民的收入至少增加40%;到1955年计划完成时,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收入了增加了39%,集体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这实际反映出
A.五年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B.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C.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D.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民收入
7 . 如图是1953~1958年苏联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A.此时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C.国家的经济重心已转向农业建设D.苏联农业生产已摆脱落后的状况
8 . 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表明苏联
A.改变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
9 . 1955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
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C.基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D.努力增强经济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9年,苏联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其下属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辖的工业,产值占全苏(联)工业总产值的72%,而中央直接管辖的工业,产值急剧下降。据此可知,苏联这场改革
A.使苏联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B.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对高度集中体制进行了调整D.推动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