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3 道试题
1 . 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
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开始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C.改革农村管理体制D.彻底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2020-08-10更新 | 4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要求各地扩种玉米,下图是当时开展“玉米运动”的宣传画,画中一位苏联女子手中高高举着玉米棒子。 这场运动
A.推动了农业稳定发展B.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
2020-08-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二赫鲁晓夫强调大规模开荒是增加谷物生产最容易和最迅速的方法,1954—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约3600万公顷。…………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供应的紧张状态,而且为减轻农民负担、废除义务交售制、改善全国农业结构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开荒运动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方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新垦区发生严重风蚀和风暴。1962年夏,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加上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开荒运动被迫中止。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1930年代严重的生态与社会问题,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开荒运动给苏联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主要原因。
2020-08-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20 世纪 50 年代,赫鲁晓夫提出,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月工资提高 30%,把集体农庄庄员 的收入至少提高 40%,特别要提高工资低的那部分工人的工资。这表明赫鲁晓夫
A.注重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B.借助市场发展经济
C.倡导放缓工业发展的速度D.主张变革集权体制
2020-08-1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等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契尔年科D.戈尔巴乔夫
2020-08-1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等。这些措施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冲击了斯大林模式D.阻碍了工业化建设
2020-08-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下放企业管理权   ②大规模种植玉米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④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0-08-0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61 年,苏共二十二大讨论通过了苏联共产党新党纲,赫鲁晓夫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的20年计划。即到1980年前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这表明20年计划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束缚B.有效应对马歇尔计划的冲击
C.为美苏争箱奠定了物质基础D.不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2020-08-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1954- 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产量和玉米种植而积统计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遵循了自然环境规律
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0-08-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俄国开始推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但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连参与其中的农民都似乎缺乏热情。如果说斯大林对农业采取的方法有严重的缺陷,那么他对工业的控制则在很多方面都是一项惊人的成功。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下执行的五年计划体系开始明确地为工业发展制定出优先项目。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为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俄国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而苏维埃的机器生产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成为德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长期落后的历史似乎结束了。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还把以部门为主的条条管理改为以地区为中心的块块管理。这些改革冲击了过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又滋生了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所有计划均由农庄、农场自行编制。1958年2月,通过法令使集体农庄拥有自己进行生产的技术设备。这些改革总体上促进了农业发展:1951~1955年,苏联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1.3亿吨。赫鲁晓夫还很重视改善公民生活状况,提高公民福利待遇。

——摘编 自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从来不是一个巨大成功”的理由,并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进行评价。
2020-08-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