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勃列日涅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9月,赫鲁晓夫访美后,在苏联推动玉米的扩种工作。1960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800公顷,1962年又扩大到3700公顷,在日光不足的高纬度地区,农民也被迫种植玉米。19591962年,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7%;1963年,则为负增长,按价值计算的总产量低于1958年的水平,国内的面包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严重缺粮和缺饲料,导致苏联农场大量屠宰牲畜,结果使得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到1964年,肉类产品在各地几乎普遍出现长时间脱销。

——摘编自陆南泉《苏俄经济改革二十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从1965年起,国家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办法。同时,大范围地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对个体农牧副业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大量增加农业投资,用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时,注意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较19611965年提高1.9%。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产量居第二位,谷物产量居第三位。但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仍然存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出现物资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2024-05-3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认清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产生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若集中一切物力财力搞建设,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去调整当前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只会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脱节,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列宁坚持利用商品、货币来发展社会主义,以“迂回”的方式,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贸易,打通欧洲市场,把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有条件地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摘编自齐枭博《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九月全会(1965年)上,苏共正式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权力,完善计划制度,缩减指令性指标,简化计划制定和监督方法。1973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广泛建立生产和科技联合公司,使管理者更接近生产,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十五”计划期间,苏联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进一步把经济改革的目标指向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摘编自金挥《勃列日涅夫时期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列宁采用“迂回”方式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勃列日涅夫“新体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1-22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6年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夺得第一
2017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
2022-06-12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21986年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上年增长%)

年份中国美国苏联
1962-6.55.86.9
1968-6.54.18.3
1974-1.1-0.75.4
19807.8-0.23.9
19868.33.82.3

——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统计资料》

材料二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等各种新势力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西方政府和各种媒介也连篇累牍地宣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权已弱化”,“主权概念已过时”,强调“资本应打破国界自由流动”。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28.86万亿美元。占世界人口约17%的24个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发达国家还把污染环境的第二产业大量迁到第三世界国家。90年代造纸所耗木材为50年代的两倍,而美国、日本、欧洲纸制品消费占世界的2/3,所用木材几乎全部来自第三世界。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实力,不仅从整体上统治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新秩序”,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同样从整体上统治着全球。

——摘编自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困境。
(3)综上,谈谈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2022-01-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经济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策调整。核心内容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企业的自主权,通过利润提成的方式加强对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刺激。1965~1975年间还三次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暴涨,西伯利亚地区大量油气田成功开发,为苏联赚取了大量外汇。70年代中后期开始,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变得自满起来,把稳定看成了目的,固有的因循保守观念不断发展。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一直保持在73%~75%之间,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斯大林时期。此外苏联奉行霸权主义,与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在70年代,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0%~25%。军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的产业结构成为名副其实的“超重型结构”。

——摘编自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前期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历史启示。
2022-01-08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2届高三1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社会经济危机,企业界对国家管制经济活动的种种“清规戒律”尤为不满,于是他们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要求变革。资本家感到过多的国家干预存在大量弊病,如弱化市场机制,不利于追求利润。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政府取消部分经济管制,开始了政策的初步调整,英国等国也有类似举动。经济理论方面,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崛起,其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治理论方面,保守主义思想盛行,强调个人自由和传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席卷西方,认为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低效而危险,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政权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这一由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的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作“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是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它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在推行新经济体制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提高了2.2%,在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1.6%。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层总体上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即停止了改革。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70年代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勃列日涅夫对西方发起了一场缓和的政治攻势。19693月,勃列日涅夫在布达佩斯首次提出“欧洲缓和”,倡议建立包括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组织在内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1971年,在苏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又提出六点“和平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承认战后欧洲现状、保障欧洲集体安全;召开五大国会议讨论核裁军问题;彻底消灭残存的殖民制度等。苏联的缓和政策旨在创造有利条件解决战后遗留问题,巩固苏联在东欧取得的成果,延缓美国扩充军备的进程,并借此从西方获得资金、技术以缓解苏联遇到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列日涅夫提出“欧洲缓和”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提出“欧洲缓和”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