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鸦片战争时一些广州百姓给英军带路,甲午战后“公车上书”参与的的只是士大夫阶层;五四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而至抗战时期,抗战救国的理念深入全民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同步发展
C.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其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权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生
D.富国、强国
2019-02-07更新 | 17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5届天津和平区高三下期第四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2019-02-02更新 | 178次组卷 | 72卷引用:2018—2019学年天津市杨柳青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卷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两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  应该给予妇女一切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培养她们的才干,促进她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她们最大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完全摆脱习俗、依赖、迷信等各种形式的束缚;抛弃扭曲人心的恐惧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不管是什么地方,凭借个人能力,而不是依靠人为的继承、财富、家庭、地位。

——美国女权主义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1815—1903)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关于女权认识的差异。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关于女权认识差异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妇女随同丈夫或父祖的身份地位……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男子强制休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在清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普遍,但不可否认,妇女读书识字人数的比例还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不限于中上层家庭,有的贫苦之家也有要求女儿能认字算账的。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女子识字者更加普遍。由于识字妇女较多,一些自恃有文采而又稍有闲暇者,便去写诗作画,甚至还有创作长篇弹词小说和从事其他书籍编纂工作的。

——摘编自郭松义《清代的社会变动和妇女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1950年《婚姻法》以破旧立新为起点,对封建政权赖以生存的婚姻制度及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进行全面改造后,新型的自由婚姻显著增加,文明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同时,宣传《婚姻法》也是对女性生存权和平等权的传播过程。妇女群体借助强大的国家力量,从封建婚姻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成为新政权的积极拥护者,还调动起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催生出新的社会生产力。通过对《婚姻法》的宣传和执行,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民主主义价值观开始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进了社会主义因素的积累,推动了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摘编自王思梅《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女性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中国妇女地位的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说明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形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2016-12-12更新 | 233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2016-11-27更新 | 720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
10 . 下列关于表格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有
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古希腊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古罗马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
古代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
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
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
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等

①属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研究范畴
②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③世界文明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④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