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伯利克里讲道: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它与材料二揭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三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其进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民主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材料四   近代主要政体形式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体现了哪些民主内涵?请说出君主立宪政体与传统的君主制度、与民主共和政体的最大区别各是什么?

材料五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4)据材料五分析毛泽东的言论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构建的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还包含哪些内容?
(5)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
2020-03-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有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发起人在会议中所占席数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数数据的对比及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

材料四《联邦宪法》……(使)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

——《世界文明史》


(4)“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在美国《联邦宪法》是如何构建的?结合史实说明美国的政治体制设计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五   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据《当今世界主要发展模式基本走向与比较研究》


(5)上述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待当代文明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2020-03-1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13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2年咖啡传入伦敦,到1663年伦敦有80多家咖啡馆。咖啡馆首先出现于城市中心,一开始就成为社会精英的聚会场所,是商业信息的来源,是文学素材和灵感的源泉,也使人们在共同话题的探讨中交上志趣相投的朋友。到18世纪,咖啡馆也成为中下层民众的会所。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地位,英国咖啡馆分化为文学交流、学术和科学交流等各种咖啡馆。1718世纪的英国“报刊革命”中,报刊涌入咖啡馆,作为书报阅读之地,咖啡馆对顾客的恶行有严格限制。

——摘编自张佳生《从啤酒馆到咖啡馆:近代英国公共空间的文明化》

材料二   咖啡馆在近代上海城市生活中承担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咖啡馆最初为适应外侨休闲和聚会而设立,在建筑装饰和品饮方式上都体现了异域特色,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随着咖啡馆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多维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炫耀性消费、商贸洽谈和政治谋划的舞台。上海咖啡馆在近代发展中形成了规范营业和协调矛盾的同业公会,政府也通过对咖啡馆价格、营业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将政策推行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上海咖啡馆的功能并做出评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与其周围地区,以及与一般“非中国人”的关系,都带有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优越的色彩。中国人往往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因此,中国的外交关系也像中国社会一样,是等级制的和不平等的。久而久之,便在东亚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欧洲国际秩序的中外关系网络。我们更愿意称它为中国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费正清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
材料二:古代中国并无专门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央主管官署。鸦片战争前,主持对外事务的主要机构是礼部、理藩院。1861年1月,中国第一个正式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诞生。1901年7月,因《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虽然其与总理衙门没有本质差别,但已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部近在咫尺。(编者注:中华民国成立后,将清朝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外交部逐渐确立和完善。)
——摘编自杨晓梅《近代中国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抗拒与适应》
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摘编自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1)材料一引文的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外务部建立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些外交机构建立的认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
2016-12-13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