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与界标。

材料一   传统的西方建筑是以石头为主,而传统的中国建筑则一直以木头作为主要材料,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国人相信,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将木材选为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是一种“集体”的关,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除了改造自然,中国传统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结合,把建筑组织到自然环境中去,提高整个环境的美学质量。

——摘编自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小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的考古研究空前繁荣起来,大量古罗马与古希腊遗址被发现,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品的模仿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古典主义思潮复兴。在法国,建筑形式和风格追求平民化和大众化,少了贵族的气势和派头。

19世纪出现了受过系统教育,有文化知识,眼界广的专业建筑师,他们同工程实践、经济问题逐渐脱节,主要负责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同时,他们摆脱了对宫廷、贵族和教会的依附关系,开始自由地为掌握财富的资产阶级服务。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出现了“建筑热”,建筑类型大大增多,多种工业厂房、铁路建筑物、银行、百货商场、住宅、车站码头、大型旅馆等建筑被修建。这些建筑需要容纳大量的人群,与历史上著名的教堂和神庙相比,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愈加重要。同时,豪华的中心区同破败的贫民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在新科技的发展下,钢铁、玻璃等新材料被逐渐应用于建筑之中,为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邱枫《外国建筑史导读》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近代欧洲建筑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北京修建了英法德俄等10国的使馆和兵营,以及银行、洋行、医院、饭店等10多种外国建筑物。宫廷中也兴起了建筑洋风,安装了玻璃吊灯,摆放了法国式沙发,王公贵族群起效尤。新建的外务部、陆军部等官方建筑也体现了西化风格。北京的市井百业中各类店堂的建造以追求洋化为时髦。这些近代建筑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与喜好,新闻报刊纷纷加以宣传报道。

但有人认为,近代洋式建筑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建筑风貌,伤害了国人的自尊与文化情感,强调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本民族的社会习惯。20年代以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也重新为中外建筑师青睐,并结合当时的新技术、新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复兴”建筑风格,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不断出现并进入高潮,如燕京大学建筑、辅仁大学主楼等。

——摘编自王世仁《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


(3)①概述20世纪初北京建筑变化的新特点。
②概括材料三中对北京近代建筑的两种不同态度。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态度?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1783年,英国社会拥有一个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但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阶层的开放是单向度的,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贵族财产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人们靠从做学徒开始进入中间阶层,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事商业和法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迅速增加,他们由此获得较多的财产、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英国社会的流动机制使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前进。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材料二   晚清时期科举制出现严重弊端:一方面,科举制下培养的大多数人思想僵化,往往成为早期现代化阻碍力量。另一方面,科举制虽难以容纳向上流动的庞大社会群体,却吸引了广大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成员的参与,这就导致社会实业领域人才缺乏。科举制废除后,社会流动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由于新式教育制度的勃兴和科举考试束缚的消失,向上流动的社会成员以新式教育为中介,获得了新的政治、经济、教育、工商、科技等适应社会结构变动需求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他们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具有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救世意识。科举制的废除,使得“功名”身份不再是判断人们社会地位的唯一重要标志,社会各界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由此也得到了提高。于是,不仅是入仕,包括经商、从军等也成为人们谋求向上流动的选择。社会流动的改善,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准备和提供了大量的、多样的人才,加强了社会活力。

——摘编自伍茂春《科举制的废除及社会垂直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的特征,并简析英国社会流动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显著变化。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合理的社会流动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