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典籍中,“革命”一词是指顺承“天命”的朝代更易之意。及至20世纪初年,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中“革命”(Rerolution)一词的含义取代经典阐释并附以自己的理解,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统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其一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其二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的经验。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辅——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据何教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与现代学者对待传统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及意义。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西方社会有关“中国元素”的记载
公元前1世纪凯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
4世纪”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品繁而量众。““那里的城市较为稀疏,但规模较大,物产丰富,人烟稠密。”
(13~14世纪)大汗统治下的繁荣富有的大帝国,不仅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也是西方资本主义早期世俗精神和政治欲望的一种隐喻性投射。
(15~17世纪)传教士们为欧洲人建构了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真实清晰的中国形象,使之成为了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新的起点,为其后在欧洲持绘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提供了全面的、权威的认知参照体系。
(18世纪初~18世纪中叶)1687年,柏应理、殷怿泽等四位神父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一书在巴黎出版。此书一出版便风靡一时,因为它第一次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向西方展现了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
18世纪中后期中国在精神上是愚昧的、道德上是堕落的、政治上是专制的、历史是停滞的,此时的中国形象,完全演变成了为了映村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需要而生的对照物。

——摘编自《西方的中国形象演变历程与规律分析》《误读中国1000年》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不包括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进行了改革开放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说明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9-12-16更新 | 109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冲刺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她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她组织介绍许多国际友人、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著名记者和医生都经过她的安排进入到解放区,其中白求恩、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1949年以后,她全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成为了儿童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还经常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去世后,被誉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

——据尚明轩《宋庆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庆龄为中国民生事业进步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庆龄为民生事业进步所做努力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儒释道到宋明理学……中国优秀文化经历了一次次学术繁荣和文化积淀,孕育出儒、释、道、墨、名、法等学说,以丰厚的文化意蕴作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不同方面滋润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敢复兴史纲》等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致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起,华北诸省发生了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早灾,旱魅为虐,延续数年,山西受灾最严重,人口由峰值时期的1600万锐减到600万—800万。灾情过后,山西处于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次数较少、程度较轻的状况,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冀鲁豫三省又陷入人口膨胀、战火连绵、灾害频发的高潮期,冀鲁豫三省难民纷纷涌入与之邻近的山西省。大量青壮年涌入山西,他们辛勤劳动,使山西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

——摘编自张爱明《近代山西移民与乡村社会》

材料二   “一声枪响,大家蜂拥而去,有的骑马,有的赶着大车飞跑。当尘土消散,已有6万名拓荒者将自己的命运同这块土地连在一起了。”随着领土西扩,美国人不断向西迁移,形成西进运动的人口洪流,到1860年,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9%。正是这群充满斗争精神的美利坚先民用劳动将西部广表的土地和资源结合起来,变成了美国经济崛起的不竭动力。一方面拓展了工业生产领域,为东部输送原料;另一方面又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国内贸易的良性循环,使新兴的美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完成了从国家独立到民族强盛的历史性飞跃。西进运动还培育了美国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别是美国在西部大开发中所体现的牛仔精神、边酸精神,后来成为美国人乐观开朗、勇于开拓、探索不止的民族精神。

——描编自周培奇《西进运动与美国经济(公元1800—190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山西人口剧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产生影响。
(3)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2019-02-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甘肃省天水市八校2019届高三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
B.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
C.伊斯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
D.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