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把营建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洛阳甚而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都指挥使李怀忠献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后来,在晋王赵光义的进一步劝阻下,宋太祖搁置迁都之事。

材料二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   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   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三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君臣“迁都之议”针对的是怎样的社会局势?并指出古代都城选择重点考虑的因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后期核心区的突出特点。(联系具体史实进行说明)
2 . 美国宪法规定,宣战权属于国会。但实际情况却是,自1787年宪法生效以来,总统派军队到国外作战150多次,而经由国会宣战后,再由总统下令开战的仅有5次。这说明
A.总统是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B.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得不到执行
C.美国总统遵循宪法体制D.美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2021-11-03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门阀政治的兴起相适应,九品中正制成为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由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创立,经过两晋南北朝,一直实行到隋文帝时才彻底被废除。根据这一制度,朝廷在各州和各郡设立了中正一职,但不属于正式官府编制,不得干预政务,只是专门负责品评人才。中正评价人才的标准,分为家世和行状两个方面,家世包括祖辈资历和门户名望;行状包括道德行为和才干能力。中正综合家世与行状,把士人分为九等,以备选用。但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而政府虽有任用权,却必须根据中正的评定来任免官员,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权的政府长官互相牵制,谁也不能擅权,有效防止了私人势力集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末选官制度造成的尾大不掉弊端。现任官员也要受中正制约,每三年按照籍贯由中正“清定”(清理考核)一次,官员的考核升迁往往要受这种“清定”的左右。


(1)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2021-11-02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4 . 明清之际,明朝与后金作战,清朝与南明作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火炮热兵器都起了重要作用。各方都不拒绝向西方学习,只是明朝学习西方相对迟缓,最终在战争中失利。据此可知
A.先进武器决定了战争的胜败B.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滞后
C.清政府始终坚持向西方学习D.开放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
5 . 《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下图是某年国庆社论中的提纲摘要。该年的国庆社论标题是
人民解放战争的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土地改革工作
统一财政和恢复经济
培养干部和提高文化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B.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
C.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D.为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五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西周实行“朝聘制度”。“诸侯之于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朝”是诸侯亲自去王都朝拜天子,“聘”指诸侯派大夫代表自己去问候天子。当朝不朝,天子将对违制诸侯进行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B.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C.周王扩大了统治区域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1-10-07更新 | 854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卷(山东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朝之前,书籍和绘画的装潢方式区别不大;唐朝后期,折迭册叶,装订成书,成为书籍装潢的主要方式,“书”与“画”的外观逐渐分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市民阶层追求便利的需要B.唐诗繁荣推动文化普及
C.雕版印刷术的使用与推广D.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闻古事

《点石斋画报》在《申报》上刊载的广告说道,其事信而有征,其文浅而易晓,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百工图或《诗经》意境画,时事是主角,如今改出画册,古衣冠因而登堂入室,扮演主人的角色。此类故事日后不断重演,只是不见得如此戏剧性而已。至于古代中国的场景及人物,更多的是借助伦理、历史、掌故等栏目来实现。正是因为以新闻为主体的画报中不时涌现古人、古事、古诗、古画,让古今之间充满了张力。在晚清画报中,新闻古事互相渗透,相安无事。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对晚清画报中“新闻”与“古事”的关联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9 . 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材改革历经曲折发展。

时间内容备注
19491956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成分,借助苏联经验,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除旧布新,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19571965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1960年,人教社按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通用教材,把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各地开始自编教材。文化教育曲折中前进。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19661976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科书,各地自编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红色教材,服务于阶级斗争。
19771985重建人教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集中编写第五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恢复与调整,吸收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清除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的许多谬误内容,具有过渡性。
198619991992年,允许一些地区和单位按大纲初审稿编写教材。为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1996年,人教社编写和修订第七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99年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重建与创新,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因地制宜,“一纲多本”,编审分离;教材市场化。
1999年~至今“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整、讨论的建议”,增加“选修课程”“活动课程”。探索与深化,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个性发展”;教材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实践性、时代性、现代性、综合性。

请根据表格提供的材料,围绕教材改革变化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任何一时段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7世纪末,四书五经、科举用书、标准化的礼仪指南、医学手册和小说及叙事歌谣等大众书籍的出版地遍及全国,由各地的书坊和出版商从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两个层面上扩散传播普及,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据此,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A.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B.促进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C.模糊了传统社会阶层的界限D.导致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