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自1884年阿诺德·汤因比《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者对工业革命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个学派。

悲观派的童年时代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代表人物碧翠丝·韦伯认为, “工业革命时期给人以巨大的、残酷的和倒退的体验,人们为此而生活窘迫,流离失所,身心憔悴,幸福不再。工业革命……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革命史学者,感受着战后西方经济的腾飞与福利,得出了“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腾飞的起点”这样乐观的结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起飞,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缓慢渐进说”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史学者对上述两种工业革命的看法持批判态度。代表人物简·德·弗里斯认为,渐进变革的工业革命时代依赖于之前时代的长期准备,应该将1500—1800年作为一个长时段进行分析。工业革命实际上是1500—1800年经济缓慢增长的一部分,这种缓慢增长主要来自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和所谓“大工业时代”、技术创新、社会变革没什么关系。

——摘自刘翔鹏《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新范式》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2 .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 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 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 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7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3)通过上述研究,小颜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居民死于天花的比例从1771—1780年的每年5‰以上,下降到1801—1810年的2‰,到1831—1835年,则下降到0.83‰。

——摘编自T.H.马歇尔《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争议现状评述》

材料二   由二等面粉制成的重8磅11盎司的面包,价格为1先令的时候,每个贫穷和勤劳的人为了他自己的生计,或由他本人或其家庭的劳动提供,或者从济贫税中补助,每周必须得到3先令的生活费;供养他的妻子及家庭每个其他成员需要1先令6便士。

……

以此类推,按面包价格涨落为依据来确定他们的生活费,(即是说),以1先令为基数,在1先令以上,面包每涨1便士,对每个穷人本人来说得3便士,对其家庭每个其他成员来说得1便士。

——摘编自济贫决议(1795年)

材料三   英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年份

1751—1760

1761—

1770

1771—

1780

1781—

1790

1791—

180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31—

1840

死亡率(‰)

30.3

30.0

31.1

28.6

26.9

23.9

21.1

22.6

23.4

——摘编自D.V.格拉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和人口运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要求:明确指出历史现象,解读时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5 .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被誉为影响最深透的百科全景式期刊。它曾于1909年专门开辟“新知识”专栏,提倡科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媒体宣传科学内容时多采用故事的形式,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普及科学思维。如引用拿破仑的名言:“算学与国家有切实之关系,算学精进,则国家必强盛。”又如,18世纪中叶,英国断学家墓里尼提出一个疑问,很久没人能解答。这个问题是,有个天生的盲人,后被医生治好眼病。他睁开眼睛,看到眼前有一个圆球和一支长竿。问题是,这个人需要用手触摸圆球与长竿才能辨认呢,还是眼睛一看就能辨别出圆球与长竿?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着数学家的强烈兴趣。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以〈申报〉与〈东方杂志〉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东方杂志》“新知识”专栏的特色加以评述。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话语转换

20世纪初,中国一些书报上出现了大多由日本书刊上引译过来的时代、世纪、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建国主义、无形之瓜分、文明排外等新话语,以及“二十世纪之世界”“二十世纪之中国”和“今日已二十世纪矣,我同胞国民将何以自处?”等新话题。   

发表时间出处内容
190012《开智录)第一期世界文明之运,播于全球,独立之钟,鏗鏗然觉醒我国民之大梦,诚生死存亡盛衰之时代也
1901《译书汇编》(义和团)“有一种率真精神”,又“可怜可惜”其“无智无谋”,“不知世界大势,不知国际典礼,不知对外方策”
19013未了生《义和拳》《开智录》第五期)文明地狱野蛮……傀儡争存魔鬼现,喇叭吹起睡狮眠。自由潮汐新中国,独立风云壮少年……

——据刘学照《细流惊涛:千古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20世纪初中国言论界话语的转换。
2023-04-28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由一国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能为该国提供实现某一特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重大机遇,并对该国发展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摘自2019522日人民日报《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应重视战略机遇期这一宏大命题,以长时段的眼光从近代史发展轨迹中,总结能够为当今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的规律。30年大致可以看做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如果能充分把握战略机遇期,制定合适的政策,就一定会获得巨大发展,反之,则有可能落后于世界。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鸦片战争以来战略机遇问题的讲话》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中国成功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行评述。(要求:任选一个时期,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