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山西省现代双语学校南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在全国各地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两种类型的学堂。1860年,奕䜣奏请设立专门学馆以培养谙练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1862年,北京同文馆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附设于总理衙门。同文馆设有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和东文五馆,后又增设天文算学馆,讲授天文、算学等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学制有5年制和8年制两种。1863年,李鸿章仿照同文馆创办上海广方言馆,并将其并入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奏准建立福州船政学堂,附设于福州船政局。这是我国最早的海军学校,也是最早的航海、造船和近代科技专业学校。该校全部采取英、法海军学校的教育体制,学制5年,有造船班和驾驶班之分。李鸿章创办了天津武备学堂,专门培养新式陆军人才,参照德国军校制度施行教学与训练。这对改造旧兵制和后来编练新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893年,张之洞于武昌创办湖北自强学堂设方言、格致、算学、商务4科斋授课。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新式学堂创立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新式学堂的历史意义。
2019-03-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天下后,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以显示皇帝的至高和独尊。如规定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应称“奏”,自称应称“昧死”等,但毕竟不完善,远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承秦制后,由于礼仪的不健全,臣子在刘邦面前非常随便,甚至“饮(酒)争功”,于是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由儒生们创制朝仪以确定君臣名分等级。朝仪规定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贺,“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祖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武帝时,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由于儒家强调遵从等级秩序,这无疑为统治者强化礼仪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各朝皇帝都以儒学为指导,加强礼仪建设。隋文帝制定五礼130篇,唐太宗时制定《贞观礼》138篇,宋太祖时制定《开宝通礼》200卷礼仪礼规越来越细密

——摘编自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专制国家礼仪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发展过程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

材料二   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雅典有几百万常驻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金融业,为雅典人提供税收(公民不纳税),但却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占有土地的经济权利。┅┅雅典还一度盘剥附属国居民┅┅甚至对退盟国公民进行大屠杀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2: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3: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雅典民主存在的不足是什么?与材料1相比较,罗马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为什么?

(3)当罗马法学家积极编撰法典时,中国人编撰了《秦律》,从法律体现的意志看,两者有什么不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材料三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