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79年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帆船贸易进入鼎盛时期。1644年以后的四十年间,由于清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一度中衰。中国开放海禁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18世纪末以前,中菲间的贸易方式基本上是在中国海商(包括定居在菲律宾的华商)主导下的传统中国海外贸易形式。

材料二从18世纪末起,传统的中菲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变。随着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商船(包括西班牙商船)开始介入中菲贸易,致使中国帆船的传统优势逐渐失去,中菲贸易大部分是由往返于马尼拉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西班牙船只进行的。必须指出的是,此时中国帆船虽然已经丧失了中菲的经营权,但中国商人并没有就此退出中菲贸易。这一贸易的两端继续由中国人挖掘着,一边是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的华人,另一边是马尼拉的华人。只有一项对中国的出口品——米是由西方人经营的。

材料三18世纪末以前,中国输往西属菲律宾的商品,除了大宗的丝绸和纺织品外,还有各种食品、日用品、禽兽、瓷器等。从西属菲律宾运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大量墨西哥元。十九世纪以后中菲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按价值大小的顺序为:丝绸和生丝、亚麻、纸张、瓷器、食品、还有少量的玻璃制品、珠宝首饰和茶叶等。这些货物大部分供菲律宾人民消费,其中作为当地纺织业原料的生丝,仅怡朗省每年进口的数量就值40万比索。进口纸张大部分用于马尼拉的烟厂生产卷烟。而与此同时,从菲律宾输往中国的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大米取代白银成为大中商品。接下来是金沙、硬币、棉花、金属器具,马尼拉麻、土布等。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菲律宾的亚麻、咖啡、糖、烟草,特别是香烟也已经开始在上海等中国沿海城市销售。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日强《明清中菲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菲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菲贸易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