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简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世界政治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标志的出现,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即使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采取克制与妥协,从而使危机逐步降温,与此相关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
(3)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是美苏两极格局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力量。它所奉行的政策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4)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简答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2)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 .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并且说:“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 . 用史实说明1956-1966年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出现的正确与失误两种倾向,并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8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6 . 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

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将扩充军队(不管有没有议会的支持),以任何一个借口向奥地利宣战,把德国统一在普鲁士的领导之下。
              ——俾斯麦上台前给朋友的一封信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上台后普鲁士与奥地利交战的重要战役,并分析这一战役的意义。
材料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不能,也不愿意容忍这样。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对我们来说,没有巨大威力,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11日的演说
(2)材料二中皮洛夫的演说表明了德国怎样的外交倾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国对此在外交上作出了什么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德国第一次统一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
材料四 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罪责,并严肃地承担这一历史责任。欧洲已经从战争中吸取了教训,作为德国人我们更不会回避这一责任。欧洲的公民及其政治家们有责任在欧洲及其他地方为避免战争、制止战争及恐怖势力作出努力。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四,概括德国领导人对历史问题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态度有何积极意义?
2016-11-18更新 | 4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西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9 . 阅读下面材料: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一《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这场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中学生.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各起了什么作用?
(3)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请结合史实说明。
10 . 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