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2017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小型张)

材料三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2017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
(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综观中国的抗战纪念,这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

雅典领袖伯里克利留下了对处于伟大的黄金时代中的雅典城邦文化的经典描述。公元前431年他在纪念为抵抗斯巴达人而有国的战士的葬礼上发表了一个演讲,其中有以下著名的叙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相反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当法律对所有人都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就得到了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长处,就能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种提拔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不再是参政的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家境有多暗淡。……雅典公民不因照顾小家而忽视国家,连我们当中从事商业的人也有很好的政治观点。如果个人对政治不感兴趣,我们不认为这是无害的品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性格。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我们所有人都是称职的政策决定者。……总之,我想说:雅典真是希腊的学校。

——摘自《全球通史》第7版(上)P107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所学加识,举两例说明伯里克利当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根据材料,伯里克利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优势?试举例说明这些优势在实践中是否得到充分的落实?
(3)请简要说明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2019-09-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吉安一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概括他们为实现这一主张所进行的努力。
(2)材料二中提到“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结论的?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里程碑”意义。(不得完全摘抄材料原文。)

4 . 碑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泰山,随行群臣刻石立碑,歌颂始皇功德:“皇帝临位……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的主要“功德”。

材料二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之后,拒绝了部下要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1787年,在他主持下,制宪会议制定了第一部新宪法。在担任了两届总统后,华盛顿拒绝再次参选连任,开创了美国总统任期制的先例。为了纪念他,美国人民在首都的市中心建立了一座高约168米的纪念碑。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人民为华盛顿建立纪念碑的原因。

材料三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八福巨大浮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缩影,昭示着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五四运动、南昌起义和渡江战役是其中的三幅。

                 五四运动                            南昌起义                                     渡江战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幅说明其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理由。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90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曾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过去了一个世纪,它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庚申圆明园之变”和“台湾既割”分别与哪两次战争有关?请列举中国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抗争与探索。(列举其中两件大事即可)
(2)材料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是“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阐释。
(3)材料三反映出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五四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日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某些与战前不同的重要变化,海军军备竞赛阴云笼罩。1920年12月,美国参议员博拉提出召开各国限制海军军备的国际会议的建议,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提案要求政府同英、日进行裁军谈判。11月,在远东有利害关系的美、英、日、法、意等九国的代表聚会华盛顿,纪念停战三周年。12月,裁军会议正式举行,美国总统哈定在开幕词中信心十足的说道:“我们在这里相逢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记录下一个关于世界本性的公开宣言,它经过了战争中战火的洗礼并因为焦虑的结果而变得更加敏感,我寄希望于那种对强调和平保障的理解能使世界安静的努力来减少负担,改善秩序。与会各国对美国国务卿休斯提出的裁减舰船的设想反应不一,经过近3个月的激烈讨论,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缔结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主力舰总吨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五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主力舰的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舰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其他船未作限制。在裁减陆军方面,因日、法,意等国的坚决反对而无结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1921-1922年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1921-1922年裁军会议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伟大的历史人物往往以其超凡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时代的前进。

材料一2005年4月20日北京青年报《环球光速昨晚耀长城》:为纪念划时代物理学大师逝世50周年,全球举行“物理照耀世界”光束传递活动。他说过这样的名言:“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也将其评选为“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

材料二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并曾说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是释放原子能之父,我是以一种很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实上我没有预见到原子能会在我这个时代释放出来,我只是在理论上认为它是可能的……”“由于我不能预知原子能在今后的益处,我只好说目前它是个威胁。但也许这样也好,它可迫使人类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秩序,倘若没有这种恐惧的压力,这种秩序决不会出现。”

——《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阐述这位伟大人物对人类的贡献。
(2)结合爱因斯坦的观点,谈谈你对原子能的认识?依据材料归纳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
9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促进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并简要分析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并谈谈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019-01-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赣州教育发展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哥伦布是《马可·波罗游记》的痴迷者。他不仅相信地球是圆的,而且深信马可·波罗描述的金山(中国杭州)在地球的另一端,哥伦布认为,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向西航行约4500公里即可到达日本(实际的直线距离近2万公里)

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国王的代表与哥伦布签订协议,4月30日国王发布授衔令。两个文件的基本内容如下:

(1)哥伦布有权担任他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统帅(或海军上将),有权在今后享受“唐”(Don,贵族称号)的尊称,其后继人永远享有这种称号。

(2)任命哥伦布为他行将发现的陆地或海岛的副王或总督,对新发现土地上的每个官职他可以提候选人,由国王任选其一。

(3)在所发现地区由生产、挖掘和交换得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及其商品他都可以征收和保留1/10,并且一概免税。如果哥伦布同意,他有权投资一切远征或远航费用的1/8并因此享有1/8的收益。

通过协议,哥伦布从国王处取得了一系列特权。1493年,哥伦布首航美洲成功,在回欧洲途中,向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最强大有力的君主:由于发现了如此友好、如此众多的居民和这么多的土地,整个基督教王国都应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无需用多大努力就能使这些人皈依神圣的信仰;而这些土地充满着如此多的我们非常需要的物品,所有的基督徒都将从中获得安适和利益。

材料二   在哥伦布西航美洲4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哥伦布显然具有某种超出其历史真实存在的偶像般的意义。”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惊人一致的看法是: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新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在临近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时,第三世界,特别是拉美的一些学者和人民对推崇哥伦布等的言行变现了极大的反感。甚至有人认为1492年的行动是“最邪恶、最不道德的行动”,对1492年事件的任何纪念都是错误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带着哪些动机开始西航行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对哥伦布航线会有不同的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