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64 道试题
1 . 世界人口的流动

                                        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部分大迁移示意图
仔细观察地图中1、2、3、4序号代表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16世纪到20世纪序号路线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人口迁移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9次组卷 | 33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情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路径图

材料二       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善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宋辽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榷场的贸易功能。

——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时期西北边境互市贸易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互市贸易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将省级政区的权力一分为三,改元代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天下各府州县,主管一省的民政,上与中央六部直接对接;后又将各省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各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又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一职,主管各省的监察和司法,上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司分立,三司同为封疆大吏,这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地方政区一分为四的统治思路,其目的无非是抑制地方长官权力的膨胀,有利于权归中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权分立又导致了行政效率偏低,互相牵制、推诿。这弊端到了多事之际的明代中晚期更显突出。因此,自宣德年间,皇帝派遣六部或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或临时职衔前往地方,统筹地方三司。巡抚掌一省军政大权,三司在巡抚之下,各司其职。巡按御史对上至巡抚,下至州府县各官的工作进行监察,并上报中央。而中央掌握一省各级官员的任命和罢免权。嘉靖以后,面对激增的内忧外患,地方三司体制显然无法有效应对,全国开始普遍设置节制地方都、布、按三司的总督和巡抚,地方体制开始向总督巡抚制转变。

——摘编自《明代政治组织制度(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8 . 中古西欧是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据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三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据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社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的影响。
2024-01-18更新 | 311次组卷 | 32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女人开始参与到绝大多数社会化分工中进行劳动,女性关于平等的觉醒成为必然。1791年,《女权宣言》发表,女性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此后伴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布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广大妇女开始找到真正的群众基础和理论武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85738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大罢工,随后成立了第一个纺织女工工会,不仅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还得到了全世界妇女运动的呼应。在第二国际时期(1889—1918),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指出,妇女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一样,最终必将是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的事业。1910年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通过蔡特金的议案,把每年的3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材料二   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34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开始在法律层面打破数千年来束缚在妇女身上的封建婚姻枷锁。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妇委在《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中,将坚持抗战,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当前妇女运动的总方针。至19408月,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已吸收边区妇女总数的70%,参加的妇女人数增加至21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女在后方积极生产,支援前线,广泛参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项工作当中。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很快席卷全国,并深刻影响了全球的妇女解放运动。

——上述材料均整理自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内涵精髓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世界妇女运动持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运动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却在非暴力的过程中完成了制度的变迁。虽说新制度仍需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得到完善,但光荣革命毕竟是奠基的第一步。这使人们意识到,妥协和渐进也可以达到目标: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非暴力的光荣革命中竟然被解决了。英国人从光荣革命中学到了许多:后来的英国人们,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企图到光荣革命中去寻根溯源。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从世界各国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他们打着代议制民主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摘编自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指出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后英国“新制度”实现路径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8世纪英国在构建新制度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德两国代议制中国家元首权力、政府首脑产生及与议会关系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