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群众》周刊创刊于193712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以下为其刊载的时评、社论和文章(部分)

时间相关文章
193712《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拥护蒋委员长宣言》
19381《制止日寇非人暴行》《怎样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
18387《一年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向前线将士致敬,向阵亡将士死难同胞致哀》
19397《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团结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19401《“扫荡”和反“扫荡”的一年》
194012《论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
19416《苏德战争与中国抗战》《为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而斗争》
19441《从胜利的民主望民主的胜利》
19449《论三三制》《论秧歌剧的形式》
19454《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

材料二   1938年武汉地区《群众》周刊读者身份统计


——据张红春《〈群众〉周刊的抗战政治动员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众》周刊的史料价值.并对其抗日宣传工作加以阐释。(要求:阐释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1-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 (四)历史试题
2 . 图像史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美术作品时,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即观者眼中直接看到的事物;第二层次“图像志分析”,即注重人物和故事的识别,需要确认图像中的内容与主题,并将其中的象征物加以阐释与简单联系;第三层次“图像学阐述”,则需要辨认出艺术家在作品中传达的深意,深入了解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挖掘艺术家表达的更深层次内涵。

—摘编自《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节选

   

图:李琦《农民和拖拉机》(年画)1950年创作。1950年5月,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农机展览会; 1951年,国家开始推广新农具。

       


图:邓澍《和平签名》(年画)1950年创作。1950 年3月至11月,中国各界积极响应“斯德哥尔摩世界拥护和平大会”运动。

一选自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官网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从以上两幅美术作品中任选一幅进行探究。
(要求:对画作由浅入深进行描述、分析、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注重历史信息的运用,分析逻辑严密,表达条理清晰。)
2023-07-01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物与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它的藏品见证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与血脉绵延。以下是国家博物馆的部分“明星文物”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3个研究视角(主题),简述所选文物的史料价值。为每个主题再补充一则不同类型的史料,并简要说明。
2023-01-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7世纪是近代荷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画中的荷兰史


图1《战争与和平法》             图2油画《阅读的老妪》


(荷)格劳秀斯著 1625年出版   (荷)赫里特·道1630年代早期创作

图3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图4油画《倒牛奶的女佣人》
(荷)伦勃朗 1632年创作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 1660年创作

图5讽刺画《愚夫的花车》             图6油画《地理学家》
荷兰报纸刊载1637年               (荷)约翰内斯·维米尔 1669年创作

【注】1637年,荷兰报纸争相刊载有关郁金香热的讽刺画,图5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图2中的老妪正在阅读荷兰语版本的《圣经》选文集,该选文集专为家庭阅读而设计,且有清晰的章节分类;图12中的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


提取图1至图6蕴含的历史信息,评估其对研究17世纪荷兰历史的史料价值,任选其中4幅分别予以说明。
2023-03-2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切经典的艺术作品本身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历史信息资料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解读小说蕴含的史料价值,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是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几部小说摘编的部分内容。

内容作品
“这个小镇到处都是机械与高耸的烟囱,它们永不停息地冒着黑烟,不断袅绕的烟雾犹如幽幽阴魂,永远没有散去之日。”《艰难时世》
奥利弗一入伦敦街头的贫民窟,就感到“街道非常狭窄,满地泥泞,空气中充满了各种污浊的气味”,“有些房屋因年久失修,眼看要坍倒在街上……水沟阻塞不通,恶臭难闻”。《雾都孤儿》
这些议员“常常拿着手表赶乘北上的火车,并在事先拍一份电报,说自己很快就要到了。这些征服一切的机车隆隆地日夜向远方奔驰,或者平稳地驶到它们的旅程终点,像驯服的龙一样滑行到指定的地点,停靠方位的误差不会超出一英寸”。《董贝父子》
“煤灰和烟尘”给枯萎的叶子和花朵“镀了层黑色”,“挣扎的蔬菜”像是“生了病似的在火灶和熔炉的热气喷射之下低下头来”,周围的一切好像“更要枯萎而又死气沉沉”。《老古玩店》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11-01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奇小说是古代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产生和流行于唐代,有“唐传奇”之称。唐传奇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手法成熟、社会反映面广、生活气息浓厚,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唐传奇《任氏传》中记载:天宝九年(750年),有一个名叫郑六的人与韦姓友人一起去新昌坊的酒馆喝酒,郑六因为有事临时去升平坊,途中遇到一位故人,便在故人家留宿一晚。天亮之前,郑六离开故人家来到坊门附近,坊门还没有开,但是门旁有胡人的饼子铺还在点着灯卖饼。

——据(唐)沈既济《任氏传》等


提取片段中任意两处细节,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据此分析唐代传奇小说的史料价值。(要求:细节须源于材料,现象概括准确,史料价值分析合理。)
7 . 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少于280字)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来源

夫以秦西各国之富,犹赖钞法以济用,则行钞之利可知矣。日本维新以前,国势寖弱,行钞后而即转弱为强;俄罗斯昔时地广民贫,行数十年,国用充裕,至今赖以周转。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主张铸造一两重十足成色银币》
言省外国纸币日渐流通,非设法抵制不足以固主权,而重财政,应请大部速筹办法,于吉林设立银行,以保权利。1907年《吉林清设银行》
(上海)各华商因洋人不准以中国银行钞票完纳工部局捐税,特开秘密会议筹商抵制之策;(哈尔滨)总商会通告传阅于哈埠商界,通知商人拒绝行使外钞。1908年《内地禁用外国纸币》
凡在大清国境内,以大清国币交付者,无论何人,无论何款,概不得拒不收受。1910年《币制则例》
(外国)银行类皆魄力雄厚,信用卓著,故其纸币亦极得中外人之信用……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外人恃其信用,以一纸易我金钱;而我国不能以一纸易彼金钱。国民乎,岂从此束手待毙矣乎!1911年《申报》
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纸币之结果,不但可扰乱一地之金融,且足以使大宗正货流入外人之手。此诚可恐者也!……若一旦有变,则非但兑现无门,即我国之法律亦无从制裁之也。1923年顾宝善《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之管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十六国时期几位帝王的事迹。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你发现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阐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论明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的说法是,因袁世凯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顽固派官僚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荣禄为此乘火车连夜赶回北京,把该消息反馈给慈禧太后,促使其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导致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近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家对此提出疑问。其理由如下:

一是,如果是袁世凯告密,当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其上谕中必定指名捕拿谭嗣同。因为谭是游说袁世凯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的人,属于“逆首”,慈禧太后绝不会放过他。何以上谕中只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没有谭嗣同?而且上谕中康有为的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较轻。如果有围园劫太后之谋,则是大逆不道,罪在不赦,上谕中,何以轻轻放过?

二是,据袁世凯《戊戌日记》记载,其在八月初五日上午觐见光绪帝后,即乘火车回天津。“抵津,日已落”,再赶到荣禄处告密,已在夜间。荣禄得知消息后,万难在当夜赶去北京,把消息反馈给慈禧太后。因为当时北京、天津之间的火车通行不久,只有白天行车,没有夜车,也缺乏夜间行车的设备、经验与技术,即使荣禄以直隶总督之尊也不可能下令加开一次夜车,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却在八月初六日上午。

——摘编自戴逸《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真相》


提取材料信息,论证“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与袁世凯告密无关”,并说明使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2024-01-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