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5-19更新 | 89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
论述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风骚”是先秦时期两部诗集——《诗经》《楚辞》的简称,经过后人的阐释,它们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要求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民情风俗,肩负起政治伦理的重大使命。“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后人更多地关注它浪漫无羁的艺术想象和瑰丽丰富的辞采,关注它无与伦比的艺术美。如果用“文质”这一对概念来概括“风骚”的风格,那么“风”代表了“质”,而“骚”则代表了“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其实是沿着楚骚的路子走下来的。到了唐代,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对六朝以来偏爱声律、辞采、对偶、用典等艺术形式美的诗风深为不满。实际上,唐人并没有完全抛弃楚骚传统,而是将“风”“骚”两大传统融汇在一起。

——据陈桐生《大视野下的文学研究——读<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等


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肯定、质疑和修改均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1-11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关测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部分内容摘录

朝代出处内容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救,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唐代《柳氏叙训》讲论家法,莫不言立已以孝弟(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
唐宋之际《太公家教》勤耕之人,必丰谷食;勤学之人,必居官职……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
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宁,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亲也
宋代《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明代高攀龙《高氏家训》立身以孝弟(悌)为本,以忠义为主
清代吴汝纶《谕儿书》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
清代于成龙《治家规范》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竟可矣。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

——据金滢坤《论古代家训与中国人品格的养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传统家训为中心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6-10更新 | 2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3)-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力提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饮茶习俗的变迁表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风尚。
17世纪末欧洲上流社会刮起“饮茶风”。当时,每磅茶叶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
1750年喝下午茶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有诗为证:当时钟响四下时,世界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
18世纪中期《女性杂志》:女性因茶而沉迷享乐,嗜茶破坏家庭幸福。还有人批判:饮茶破坏了清教徒简朴勤勉的品质,让英国人崇洋媚外。
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一天喝两次茶。那些指责茶饮有害的观点渐渐消失,茶成为英国的“国饮”;在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条件下,唯有茶能让农工们咽下干面包,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饮料。

——[英]艾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上表反映了17至18世纪英国饮茶风俗的变迁。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乾隆帝(1735—1795年在位)继承了祖、父的勤政作风。

乾隆帝擅长诗文字画,诗文著作等身,题字遍及天下,在历史、地理、考古等方面都有造诣,还擅长骑射,文武兼备。但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多于康、雍两朝,如“翘首待重明”“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之类都被视为反诗,作者生则处死,死则戮尸。

乾隆朝禁毁书籍最盛。借编修《四库全书》之机,三四千种书籍被销毁,数量大体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相当。

乾隆帝继续强调“重农务本”,力行劝垦,大大加速了荒地的开发,还整修黄河河道。1741年,全国人数共1.4亿有余,1762年超过2亿,1790年突破3亿大关。“生齿日繁”的直接结果是耕地不足,粮价、地价直线上涨,商品物价的普遍上扬,无业流民也日增,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757年,将康熙帝规定的四处对外通商口岸缩减为广州一处,接着颁行《防范夷商规条》,管理规定更严格。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1792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西藏僧俗官员“事无大小,均禀驻藏大臣办理”,并开始训练藏军,统一铸币。同时,确定了“金瓶掣签”之法。

1793年,乾隆帝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等要求,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5年,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大。

乾隆帝在位时,采取措施严厉惩贪,然而,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超级贪官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中,已估价的就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当时五年的国库收入。乾隆帝自己也陶醉于“盛世”,多次庆寿、出巡,铺张浪费。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现象,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简要评价乾隆皇帝的统治。要求:概括全面准确,史实运用准确,评价客观公正,且逻辑清晰;答案字数不超过400字。

2019-09-25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