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政协会议,是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来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共同纲领》等,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新政协)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那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是它仍将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存在,国家大政方针仍要经过人民政协进行协商。新政协会议是负有伟大的成立新中国的责任的。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宪法草案序言中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制定宪法的原因并简述宪法体现的主要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62年,中共中央在出台的“农业十六条”中明确提出,农业生产实行“三包一奖制”(包产、包工、包成本),要求“责任到组、责任到人”,并逐渐出现了包产到户这一较受欢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
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D.完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
3 . 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B.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42年,中共浙东区委建立了电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和重庆中央礼的电讯,并编选成《时事简讯》,以小报的形式发行出版。此后,其内容还增加了地方新闻和战斗消息;发行范围也从根据地扩大至包括宁波市在内的敌占区,有效地团结了浙东各地人民。由此可知(     
A.中共主导抗日舆论阵地宣传B.舆论宣传在抗战中具有重要作用
C.抗日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扭转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日益扩大
5 .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B.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堂,最早在传说时代出现,专门用来祭祀。如图是根据《逸周书》绘制的,西周进行祭祀活动时,明堂内的位置安排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B.区域间相互交流频繁
C.宗法礼乐制度得到贯彻D.早期国家结构的脆弱
7 . 下面是1919年10月刊登于《神州日报》上丁悚创作的漫画《势不两立》。该漫画(     
A.意在揭示国民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B.凸显了五四革命先锋队的强烈斗争意识
C.反映出青年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D.折射出政府已成为英美列强在华代理人
8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其主要依据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B.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混战割据
C.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失败D.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独裁统治
9 . 康有为曾经五次上书,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时间名称背景主要主张结果
1888年12月《上清帝第一书》中法战争战败朦胧的学习西方议会制度愿望。未上达
1895年4月《上清帝第二书》甲午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未。上达
1895年5月《上清帝第三书》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上达
1895年6月《上清帝第四书》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材(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未上达
1897年12月《上清帝第五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上达
A.打倒列强坚持变法是上书核心B.光绪帝不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
C.上书主张从维新开始转向立宪D.民族危机加深是多次上书主因
10 . 1912年民国建立到1919年五四风雷,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近代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这以前,中国人民也发生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行动,可是它们或者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或者是只有较少人参加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三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法律上实现“民国”取代“帝国”的措施。“民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无古人的变化”,请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以前的政治行动有何缺陷?与之相比,五四运动又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