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二战初期,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没有把蒋介石当作真正的平等伙伴,也没有把中国视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场。19411231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以“完成我等共同抗敌力量之联系与合作”。194215日,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中国战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再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下图为其中六幅浮雕(局部)。



从以上浮雕再现的相关史实中选取任意一个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为它编写一段简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申报》的媒介影响力在国统区屈指可数,西安事变发生后,《申报》进行了跟踪报道。以抗战爆发为节点,国统区的社会舆论对西安事变态度亦迥然相异: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以及国统区民众对西安事变持否定态度;抗战爆发后,西安事变在舆论中成为促进民族统一与团结的转折点。而在1949年5月27日终刊前的5月1日,《申报》最后一次提及西安事变:“中共至是,已穷无所之,又另为一次之阴谋,用抗日号召为烟幕,以煽动西安事变,卒赖全国民众之维护蒋委员长,始得还都主政,然后抗战,准备工作,未至中断。”然而,此时的《申报》影响力已大不如往昔,对中共的各种谩骂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摘编自单明明《西安事变在国统区的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申报》在不同时期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并说明造成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2023-02-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所共知,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尽管如此,中国的对外政策实际上却有很多重要的内容与不结盟政策所倡导的是一致的,比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和平共处,比如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奴役,反对军事条约的存在等。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时,中国与这一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印度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处于僵持状态,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相反,中国对不结盟运动反帝、反殖的总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和积极支持。

——摘编自刘中民《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战略六十年》

材料二   到了8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才关注不结盟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采取尼赫鲁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结盟外交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关系,基本可以认定不结盟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独立自主的重要手段。

——摘编自张竹云《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政策战略问题研究》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富国剥削穷国,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备竞赛,要求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维护世界和平,揭示国际经济旧秩序维护国际垄断资本全球剥削的实质,对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尹承德《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简要说明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时期的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和斗争特点。
2023-01-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政治上的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愈发强盛。东汉末年,在外戚、宦官、朝官的三角斗争中,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三国时期贵族政治浮出水面,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贵族政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复古,本意是抑制豪强门阀,不仅没有阻止门阀世家的发展,反而催化了门阀政治。

材料二  隋唐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官僚体制的录用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削平了世族的残余,促进了官僚群体的更新,稳定了国家编户齐民。隋唐开创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科举的实行也使官员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022-12-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里斯提尼改变了由血缘关系组建部落的方式,按地域重新划分了十个部落。他从每个部落中选出五十名成员,组成五百人议事会,替代了原来的四百人议事会。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是公民大会,由年满二十岁的男性公民直接参加。每次公民大会都要审核城邦官员的工作,然后讨论国防、粮食供应等议题。在司法审判方面,每年须选出六千名年满三十岁的公民登记为陪审员,然后再依据案件性质,从中抽选出二百名、四百名、五百名陪审员作为法官审理案件,以杜绝徇私舞弊行为。到公元前500年时,雅典已经形成了民主政治,但民粹暴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王莉敏《论雅典民主时期战神山议事会的职能变迁》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将联邦政府分成三个部门--立法机构的国会,以最高法院为首的司法机构和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三个部门互相“制约”。不仅如此,由诸州议会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即国会的上议院,时刻制约着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的众议院。而赋予各州在参议院同等的代表权,目的是让小州去制约在众议院中有许多代表名额的大州。

——摘编自[美]海斯等《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邦宪法是如何使现代美国政制突破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建隆三 年(962年)前后,诏今后“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部贡举人,今后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大祖开宝五年(972年),权知贡举,扈蒙奏上礼部考试合格进士十一人,诸科十七人。太祖破常例将合格举人召对于讲武殿,然后下诏放榜。此后,殿试运为定制。开宝八年(975年)开科场,即设权同知贡举官,以分权势。以后,同知贡举官有多达十人者。雍熙二年(985年),又于考场外廊庑下设“巡掉”,监视内外私相传递卷子者;贡院大门口设有“监门”,不准随使出入来往。唐代为了能够了解举子有无真才实学,特规定举人在考前将平日所作文章诗赋送礼部,称谓约“公卷”,但结果适得其反,“公卷”往往成为科场营私舞弊的工具。庆历元年(1041年),在权知开封府贾昌朝的提议下,始“罢天下举人纳公卷”,试卷成为唯一的学业优劣凭证。

——摘编自穆朝庆《北宋时期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科举改革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科举改革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着力拉拢士人。宋太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地开科取士,广泛吸纳读书人参与宋朝政治,激发了宋朝人读书求学的热情,社会上兴起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随之大兴。宋仁宗时初步恢复了从太学、国子监到州、县学的官办教育。到宋徽宗朝,在学人数有二十一万余员。民间创办的私人书院在宋朝也大行其道,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教育还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南方的文化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了,南方读书人考中科举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现象甚至一度引起了北方官员的不满。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大都围绕科举考试来安排教学,故其教学内容偏重经学、诗赋,铸就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发达的宋代教育,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虽在兵燹之中,却相当重视教育对于富国、强国的积极作用,进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某种程度来说,晚清时期的教育比社会一些其他领域更早地踏上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晚清时期,教育近代化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国,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教育近代化的被动性,变革是非系统且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的演进,既有传统文化的自觉,也有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由于无法真正地充实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学为体”便聚焦在维护皇权统治上,而非造就新人;“西学”在教育上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中体西用”的宗旨面临着“体用不二”的挑战,近代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也产生了伦理危机,对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提出了挑战。道德体系及道德教育模式解构与建构的乏力,从社会伦理关系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摘编自戴红宇、张荣伟《论晚清教育的变革与断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概述其出现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318日凌晨、反动军队偷袭蒙马特尔停炮场,与守卫大炮的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早晨,国民自卫军在费烈和雅克拉尔领导下,迎接新的战斗。晚上8时,占领了市政厅,巴黎全市获得解放。26日,巴黎举行了史无前例的民主选举。由巴黎各区普选产生的城市代表组成了公社委员会。委员们是一致公认的忠诚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工人阶级的代表,大约一半属于第一国际巴黎支部的成员。28日,在市政厅广场举行了公社成立典礼。528日,在法国和德国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巴黎公社被扼杀。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9179月初,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通过工农武装起义来推翻临时政府,使政权转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1024日,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士兵和水兵在列宁领导下开始了起义。2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当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向全世界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了第一届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次年2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起来。这次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摘编自高海林等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3月18日革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法国3月18日革命相比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御史台受九卿之一的少府节制,御史中丞的实际地位也略低于尚书丞郎魏晋时期的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并改变了两汉以来中央监察机构三大系统(御史台、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并存的状况,监察职权渐次(统)归于御史台。御史职权范围扩大,地位有所提高,这成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秦汉初创阶段向隋唐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但因御史监察制度植根于门阀制度的土壤上,受到士族特权的阻碍,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摘编自薛箐、林恒青《魏晋南北朝御史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明朝监察机构独立于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直接对皇帝负责。御史有较为独立的弹劾权,监察范围上至朝廷各部及地方政府(三司),下至平民百姓,包括行政、司法、军政、教育及一切朝令和祭祀的典礼等,其任免、升黜及定罪量刑皆由皇帝亲自定夺。监察机构与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受到上级、同级(平级)之间和其他机构的监督,从而形成了严谨的监察体制。明代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加强了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机构的全面监督。

——摘编自李丽《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朝监察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监察制度实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