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四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摘自岳麓版教(p22)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 .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其实,那个时候,自强一词应有两重含义。一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二就民族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四       学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共堪称典范。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2010年12月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9世纪60年代寻求“王朝的自我振兴”和“自我图强”的事件及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对自己革命思想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成果各是什么?     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2016-11-27更新 | 3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乳山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