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北京、上海都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北京 李大钊主持北京大学理科纪念“五一节”活动
何孟雄等8名同学乘汽车游行,沿街散发《劳动宣言》
北京大学平民演讲团走向街头宣讲五一劳动节的历史和意义
邓中夏赶赴长辛铁路工厂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上海 4月18日陈独秀参加工界7个团体发起的“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发表关于劳工问题的演讲
5月1日冲破反动当局和帝国主义势力阻挠,召开了庆祝大会,发表《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动政府的通告》
这些活动
A.为国共合作提供了舆论准备B.促使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
C.传播了共产党的路线方针D.呼吁工人阶级探寻救亡道路
2 . 1920 年 5 月 1 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城市的工人、群众纷纷举行了集会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新青年》等杂志纷纷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李大钊、陈独秀的《五一运动史》《劳动者底觉悟》等文章,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工人运动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B.推进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C.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D.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 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摘编自吴楠《民族精神调查报告》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余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材料二   洋务运动重要教育实践一览表

时间内容
1862创办北京同文馆
1863创办广东方言馆
1866创办福州船政学堂
1867创办天文算学馆
1872、1873、1875、1887年派遣留美学生共120人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回答洋务运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它对封建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冲击?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进步性?
(4)材料四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是什么?
2020-05-04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华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样的时刻来纪念这位杰出的天才,在他以前和以后,还没有人能向他那样地决定着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他不仅作为某种关键性方法的发明者来说是杰出的,而且在善于运用他那时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还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才能。”“这位杰出的天才”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B.开辟了物理学新领域,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挑战了神学创世学说,引发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扩展了天文学的领域,提供了辩证看世界的途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5世纪,意大利的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这一现象说明
A.新教在意大利取得主导地位
B.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影响
C.罗马天主教会生活奢侈腐化
D.宗教生活已被世俗生活完全取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孔于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4-15更新 | 1689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新世纪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8 . 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纪念40多年前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
A.“东方红一号”卫星升天
B.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C.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
D.“神舟5号”发射成功
9 . 1919年,《新青年》先后开辟“马克思主义专号”和“劳动节纪念专号”,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鼓吹工人运动。这一现象表明
A.民主和科学成为思想界主流
B.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C.知识分子基本摒弃西方思想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017-12-27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八市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测评历史试题
10 .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座谈会上说:“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下列文章或著作符合这一论点的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2018-04-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