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劳动界》是五四时期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该月刊19208月创刊于上海,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9211月停刊。它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把《新青年》杂志改为公开理论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

——摘编自《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资料》等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传播本身带有浓重的社交性。巴尔扎克曾说:“咖啡馆的柜台就是人民的议会。”它为18世纪最大胆的思想提供了最畅通的传播渠道。伏尔泰在此满怀激情地呼吁自由平等、打破宗教迷信。孟德斯鸠则在此力倡法制精神和分权制衡。狄德罗在此成立了“百科全书派”,提倡科学和理性。卢梭最为激进,这点在他对人民与国家关系的发言中体现无遗。

——摘编自张克毅、邢娜《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通过咖啡馆传播的启蒙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历史发展的相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评价理学

材料一   明成祖曾说:”朕惟普者圣王终天立极,以道治天下……所谓道者,人伦日用之理,初非有待于外也。……六经之道明,则天地圣人之心可见,而至治之功可成。六经之道不明,则人之心术不正,而邪说暴行寻蠹害。“

材料二   清朝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乾,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敕矣。“

材料三   胡适对理学家朱熹的”朴格物传“作为阐释,认为”即物而穷其理“是通过研究其体事物而寻出物的道理来,”这便是归纳的精神“;”即见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这是很伟大的希望。科学的目的,也不过如此。“同时,胡适指出,程朱的格致说作为科学方法,其本身也有一大缺点:”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没有假设,便用不着实验。宋儒讲格物全不注重假设“。胡适又指出,”宋儒虽说‘即物而穷其理’,但他们终不曾说出怎样下手的方法“。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理学的看法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胡适对理学的评价及原因。
2021-05-18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有一批人对于政治、伦理和辩论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人称他们为“雄辩家”或“智者”。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法语“文艺复兴”一词的意思是“再生”,它指的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一轮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反映了西欧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

材料三牛顿以他对支配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促使人们由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智者”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中“再生”一词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

2017-11-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描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材料二   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编造的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位作者对董仲舒的态度并说明他们各自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71602),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他进而提出“人必有私”,“私心,人之心也”的观点,就是圣人也必有势利之心,没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应该使人人都能遂其所欲,人人都能平等地争取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样就是理想的社会。他对儒家圣人的批判,“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他的著作多次遭到统治者禁毁,最后在他70多岁时仍被逮捕下狱,愤而自杀,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年)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并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李贽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和路德思想主张的相同社会背景。
2022-01-2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航天科技成就

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
1960成功发射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1964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弹道式导弹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维护了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发展
1970年,中国“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
2003“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20“嫦娥五号”计划启程,在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由国防建设转化为军民结合,重点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信号覆盖全球
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升空

——据孙家栋《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与展望》整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总共有250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022-01-1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的诞生是中古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一中徐中约、胡绳的观点有何不同?同一历史事件,两人得出不同结论,你认为影响历史结论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自1914年8月到1920年”中国实业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中国实业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唤起“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022-01-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儿童教育理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传统的学塾成为儿童的牢笼,儿童则把夫子视为敌人,易形成儿童的反抗心理。他将儿童比喻成草木,提出顺应儿童性情,肯定了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并以“习礼”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王守仁说:“凡授书,不在途多,但贵精熟。”儿童读书贵精,当量力而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居官文人,将儿童教育作为统治者实现“下学上达”目标的便捷途径,广泛宣传治.国安邦之道,使社会成员从小就自觉接受建立在理学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教化。

——摘编自殷文洁《王守仁蒙童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18世纪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但人的自然属性却在社会变迁中遭到破坏,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原有的和谐被破坏。因此,卢梭对人的自然本性加以探讨,发现了儿童这个独立特殊的个体,秉持“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开创西方儿童教育研究的先河。他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儿童是天性善良的、自由的和感性的存在。教育者要遵从儿童作为人的本性和儿童的本性,使其顺其自然的发展,同时儿童是具有尊严和权利的独立个体,所以成人不能剥夺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天性,从而使儿童的童年价值得到充分的保证王。

——摘编自李舒静《马克思与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3)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3-1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田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