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豆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政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2018-11-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岷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程颐说:“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虽日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在此,程颐主张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吾民之智、德、力,经四千年之治化,虽至今日,其短日彰,不可为讳,顾使深而求之,其中富有可为强族大国之储能,虽摧斫而不可灭者。夫其众如此,其地势如此,其民材又如此,使一旦幡然,悟旧法陈义之不足殉,而知成见积习之实为吾害,尽去腐秽,惟强之求,真五洲无此国也,何贫弱奴隶之足忧哉!”
——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地方自治之制,乃刻不容缓者矣。窃计中国即今变法,虽不必遽开议院,然一乡一邑之间,设为乡局,使及格之民,推举代表,以与国之守宰,相助为理,则地方自治之基础矣。使为之得其术,民气不必缘此而遂嚣,而于国家纲举目张之治,岂日小补?上无日民愚不足任此事也。今之为此,正以瘠愚。但使人人留意于种之强弱,国之存亡,将不久其智力自进,而有以维其国于泰山之安。且各知尊主隆民,为人人之义务,则加赋保邦之事,必皆乐于自将。
—一严复《法意·按语》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严复的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严复上述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2016-11-2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甘肃省通渭县高二下期期末统考文综历史试卷
4 . 北宋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明末清初顾炎武也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与这两句话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