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唐诗中关于女性服饰色彩的描写浓艳丰丽,如“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等。宋词的描写则浅淡雅致,如“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等。造成宋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气的开放B.商品经济的发展C.外来文化的推动D.理学思想的影响
2 . 宋朝时期的服饰与唐朝时期相比,显得特别简朴整洁,没有承袭唐朝的雍容华贵之风宋朝服饰风格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世俗文学的影响B.理学思想影响生活
C.社会阶层的固化D.小农经济制约消费
2023-02-1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李大钊于1919年发文指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此后,工读互助主义倡导者王光祈提出了“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主张。这些主张(     
A.崇尚社会普遍生产劳动B.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动
C.以实现人人平等为目标D.反映了革命性质的变化
2022-08-26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常国驱连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式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盖“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幼难逸。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规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闻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美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子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些事件和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与政治气候突然改变儒家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共同特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严复(1854年-1921年),1877年,严复作为首批清朝海军留学生之一,前往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当时,英国处于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对严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不能单单只学习技术。而应以更深刻的视角看待民族救亡问题。此后,严复废寝忘食地探索西方资本主义各个领域的思想学说,寻找西方列强富强的根原。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的惨剧深深刺痛了严复,于是,他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著书立说意图唤醒沉睡的国人。1897年,严复空成了其译著《天演论》,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浪潮。严复翻译《天演论》并非为阐释生物学领域的进化意义,而主要是出于民族救亡的目的,借助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摘编自王丽泽《严复民族救亡思想研究》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已任。严复翻译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该馆出版。尤其是《天演论》,至1927年共印行32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商务印书馆还非常重视教科书的出版。虽然当时还是清朝,但在这些教学作品中无一“忠”或“君”字,而是体现出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这无疑促进了观念的极大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助产”和保卫了辛亥革命。商务印书馆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曾在这里工作。

——摘编自张守涛《那时的商务印书馆》


(1)据材料一,阐述严复救亡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留学生及出版机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黄宗羲早年在《留书》中,斥责清朝为伪朝,后期所作的《明夷待访录》中取消了对清人的责骂,晚年时称清朝为“国朝”。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黄宗羲跻身统治者行列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
C.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D.“康乾盛世”的出现
7 . 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88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革命斗争B.中国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
C.革命运动促进新价值观传播D.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极大提高
8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的排斥;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国家政策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D.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2022-01-09更新 | 295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有为根据严译《天演论》进一步增补了《孔子改制考》,匠心独运地把进化论注入中国传统的公羊三世说,对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做了改造,论证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祖宗之法必须跟随时代而不断变化,都是历史之必然。这表明(       
A.康有为力倡西学救中国B.传统思想受到严重挑战
C.中华民族自我体认增强D.思想界思维方式出现转型
2022-04-24更新 | 541次组卷 | 12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近代思想的转变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2)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3)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
2021-12-28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