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僧一行(公元683727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历法、数学家和佛学家。原名张遂,从小“博览经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了精研数学和天文,长途跋涉,到浙江的天台山和湖北当阳玉泉山求师问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和数学知识。唐玄宗时,受命为皇帝顾问,“考前代诸家,改撰新历”,主持改历。僧一行在全国的13个地点测量了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日、春分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发起并主持四海测验,实地测量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编制了《大衍历》,该书不仅验证自古以来“日影千里差一寸”说法;还涉及计算南北昼夜时刻长度的变化,推算南北距离对日食、月食的影响等与制订历法相关的问题。僧一行所重视的实际观测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在他之后,实际观测成为历代天文学家从事学术研究时采用的基本方法。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说明僧一行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僧一行进行学术研究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代文化产生直接影响,不外三者,即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其中后两种因素自外族传入,而且是经历数百年的流播而形成的。唐代对这三种文化因素的承袭,也以后两种为主,这造成唐代文化的异彩特色,至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从魏晋开始,即受这三种文化因素的压制,日渐衰微;直到唐代中后期,儒学开启复兴的机运。北宋时,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

——摘编自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这在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与宋文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天下后,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以显示皇帝的至高和独尊。如规定臣下写给皇帝的文书应称“奏”,自称应称“昧死”等,但毕竟不完善,远不能适应大一统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承秦制后,由于礼仪的不健全,臣子在刘邦面前非常随便,甚至“饮(酒)争功”,于是刘邦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由儒生们创制朝仪以确定君臣名分等级。朝仪规定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贺,“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高祖非常高兴,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武帝时,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由于儒家强调遵从等级秩序,这无疑为统治者强化礼仪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各朝皇帝都以儒学为指导,加强礼仪建设。隋文帝制定五礼130篇,唐太宗时制定《贞观礼》138篇,宋太祖时制定《开宝通礼》200卷礼仪礼规越来越细密。

—摘编自常智敏《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已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卿监有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之位。……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彝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

材料三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专制国家礼仪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这一发展过程的实质。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朝堂礼仪和座次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受到重视的原因。

2018-09-3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2课 汉代儒学 练习2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