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8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碎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欧洲人经过马可•波罗以至明代西洋传教士的报道,知道东方有一个庞大的国家与复杂的文明。由于这些报道,都是选取中华文明足以称道之处,因此……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学者……对东方的中国常多溢美之词,…,…这一阶段过去了(18世纪以后),欧洲对东方的知识也比较清楚了,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评价遂转了一个大弯,由称颂一变为轻视。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即便20世纪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驻心间。他提倡忠孝礼义,因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及宇宙的和谐。……无冕之王孔子,是对其人民的命运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而他的人民却往往最忽视他思想的深邃以及伦理的本原:那就是建立在经验与学习之上的责任与关怀。

——(法)瓦尔特:《中国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儒家思想和时代特征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文明曾先后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举例说明20世纪的中国曾“试图摒弃孔子”。据材料三,说明21世纪的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及不足之处。
(4)据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们接受思想的因素。
3 . 思想具有超越地域、民族和时间的永恒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两位代表人物。
材料二 在意大利的共和国(指古罗马共和国)中,这三种权力合在一起,所以,这里的自由比我们的君主国还要少。……同一个机构,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又拥有立法的一切权力。它可以用其一般的意愿来破坏国家,又可以用它的特殊意愿去摧残每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主张。
材料三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四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3)材料三、材料四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016-01-2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杭州高三上期七校模拟历史试卷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由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公民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6 .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
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
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
——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文人学者”是如何“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的?
材料三 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
——兹维坦·托多罗夫《人文主义的昨日与夸天》
(3)结合18世纪欧美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7 . 人文主义精神是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充满神奇,却绝无比人更神奇者。

——沙罗克里斯《古希腊悲剧家》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得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作者内容介绍
《歌集》彼特拉克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波焦・布拉乔利尼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的美德与尊严》曼内蒂“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据孟广林《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整理

材料三文艺复兴……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思想家们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的“社会规范与秩序”。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提炼一个恰当的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03更新 | 284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礼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礼”是内容,“乐”是形式,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治国的基本要素,礼乐的这种治国内涵被无数统治者沿袭采用。儒家认为,礼乐因人情而设,有节制性情、提升道德的作用;“礼”的和是“中和”,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的基础上,要求人尽自己的义务而达到和谐,这种思想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刘丰《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迪》

材料二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022-08-05更新 | 696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的胜利是在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它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摘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会议名称,并简述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21世纪以来中国在海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尖端科技成就。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5G全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概述全媒体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2-12-1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