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3)根据史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与刑是相通的,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要求,而不是‘可以做’的权利性规定。法律成了压制性的力量,是记载义务的文本,而不是权利的宣言书。”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罗马法律对待外来民族的人较为开明。它“准许半岛约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其余的人享有拉丁公民权,即一种大而不充分的特权。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由此造成的唯一不足仅在于不能控制外交事务,不能强制人们服兵役。”

——摘自邵龙宝《超越政治权威的罗马法》

材料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他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他相信主权属于人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四   现代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对于自身人格尊严、自由平等、权利义务以及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而要实现中国梦就离不开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熊晓梅《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罗马公民与中国古代臣民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德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对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