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

2 .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

——郑观应《易言·公法》


(2)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各个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观察一种现象所产生的其他现象来认识主要的现象,但这决不表明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3)用材料三中的方法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在中国19世纪末所产生的其他历史现象,并指出这些历史现象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他强调,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 真爱国者,其所以行其爱国之术者,不必同,或以舌,或以血,或以笔,或以剑,或以机;前唱于而后唱喁,一善射而百决拾,有时或相歧相矛盾相嫉敌,而其所向之鹄,卒至于相成相济,罔不相合。

——掮编自郑师渠《梁启超:近代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爱国主义思想发生转型。他指出,看是否爱国,“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同时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他看来,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

——摘编自闫保婷《从革命走向完全人格:蔡元培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启超的爱国思想主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蔡元培爱国思想的侧重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原因。
2017-09-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巢湖一中、合肥八中、淮南二中等高中十校联盟2018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图四种字体中,在唐代步入盛世的是
2014-11-2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