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戏剧中极富预言性地高喊: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路德选集》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哪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在哪一个国家进行了宗教改革?分析材料二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是哪一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概括卢梭的政治主张。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意义。
2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学者大致上对基督教采取的观点颇类似于古人的宗教观,那就是: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大体而言是件好事或者说有存在的必要,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宗教不该钳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而这正是教会一贯的目的。随着文艺复兴来到,在世俗的世界里,宗教可以存在,但是属于私人事务,或是一群人受到某些信念所吸引的结社团体——就像我们今天的世界。宗教不能左右社会,不能强制每个人遵守规定和仪式,也不能宰制思想。

——摘编自约输.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材料二   中世纪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节选内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观点: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学者对待基督教(宗教)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为什么会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启蒙思想来源的特点,简述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发展历程的影响。
3 . 黄宗羲和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有相似的经历,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之《顾炎武》

材料二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三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人”,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对他‘贵创’‘博证’的精神十分推崇”。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四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一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和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三、四,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城隍与传统文化

材料一   从先秦城隍的源起看,城隍本是作为自然神来崇拜的。从汉代开始,人们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化为城隍神。各地城隍庙崇奉的神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实体,多是正人直臣或造福地方百姓的忠烈义士在死后被追尊为城隍神。唐代开始,城隍崇拜得到普及。入宋以后,朝廷对祠神赐封的制度逐渐完善,城隍崇拜被正式地纳入国家祀典。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使民众主体意识增强,宋代树立的城隍神带有强烈的人格化色彩。人们的城隍崇拜已经糅合了诸如善恶报应、礼仪道德等思想观念。

材料二   自明代朱元璋确定了城隍的地位后,城隍崇拜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更强烈的政治色彩。明清时期将祭祀神祇与官员治理地方结合起来,《明史·职官志四》记载:“布政史掌一省之政……祀典神祇,谨其时祀”。明清时期,人们赋予城隍神的职能涵盖了民众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城隍神由最初守护城池的单一功能,演变为负责整个城市的秩序平安、水旱吉凶和冥间司法等事务。民众赋予城隍神最大的权限,上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自然中的风雨雷电,下到百姓的升官发财,民间婚姻求子,城隍神无所不管。

——摘编自邢薇薇《郑州文庙、城隍庙所存碑刻资料整理与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隍崇拜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
2021·江苏·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189510月,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翰林院编修江标任湖南学政后,改革长沙校经书院,以新学教导学生。18974月,江标创办《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1897年下半年,具有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

1897年10月,时务学堂创立,开启全省新式学堂创办之风。1898年1月,带有救亡性质的南学会成立。同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集资的《湘报》创立,内中多有宣传维新变法、民权之说。当时湖南还设立了课吏馆、保卫局、武备学堂,维新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王栻《维新运动》


(1)据材料概括湖南维新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维新运动兴盛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强调封建帝王的君权。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君”“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君王虽然秉持权威,但是一旦昏庸妥为,天就会以自然成人间的突异予以警告。

——摘编自刘晗{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人学”特质与历史定住》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人民视君如寇仇,称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黄宗羲不主张皮除君主,但是提出要实行宰相传贤制度,设立宰相领导下的政事堂,并提高学校的作用,使之主持天下是非,作为监督政府的请议机构。这些都说明黄宗羲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君权思想的内容,并说明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相比,黄宗羲君权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黄宗羲的君权思想提出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制中国时代眼中的孔子和儒术依靠专制皇权或国家政权的强制性权力和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地倾心推崇,赢得了朝野上下一致的尊奉,孔子不仅被尊奉为“为汉制法”乃至“垂宪万世”的神明素王、至圣先师。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材料二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成为“为汉制法”乃至“垂宪万世”的至圣先师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由“五权分立”和“权能分开”两大学说构成。……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按照他的本愿,是要实践他的思想,但是没有成功……随着各地方自治与国民大会制度的提出,孙中山的五权宪制在形式上基本完成。……它(五权宪法)是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演化发展来的,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权能分治”的根本目的是人民主权,政府有能。人民有权,就是把政权完全交给人民。这里的“政权”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有能,即把立法、行政、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项治国大权交给政府,政府才能有很大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事务。孙中山强调,在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基础上应当保持“权”与“能”之间的平衡。

——王晶《浅析孙中山宪政思想》


(1)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宪政思想在中国未能成功实践的原因。
2021-03-01更新 | 96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一轮巩固卷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他们通过发现和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解释形成了新思想,比如《尚书·洪范》中,到唐为止一直以来的儒教认为是表现天帝赐王天命的句子,被解释成从尧到舜、从舜到禹的王者之间的王权转让。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德目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换言之,皇帝成为与士大夫同祥的存在,被要求具有同样的伦理道德。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

——摘编自【日】小岛毅《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材料二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出身灶丁,早年以商贩为生,三十八岁始就学于王阳明门下。王艮虽然继承了玉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但他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提出一些颇具独创性的看法。王艮认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将神圣性的“道”与百姓的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王艮的“格物”是以“安身立本”为核心,他指出:“物格,知本也。”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提出“尊身”的观点:“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这种思想包含着维护个体生存权利和人性尊严的意义,对明朝中后期思想想文化影响甚巨。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概括他们参与治理的主要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王艮心学思想独创性的表表现并分析导致这些表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宋明儒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印度等受援国(地区)与中国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各自效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粮食增产道路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