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雅典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谁要是想说服别人,就必须掌握有力的论据,就必须有能力有技巧地表达出来。这种公开的思考和言论,对事物从各个方面的分析,于是就出现了对人和神、天和地的新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公民具有哪些政治素养?试以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为例说明当时思想领域里出现的“新思考”及其意义。

材料二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2)从罗马法的演进的角度谈谈罗马人是如何将“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的?
2021-11-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 摘编自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材料二   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砺如蔬,而中酒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中国传统文化长于统整,几千年来演成以儒家为主干而整合道释的中国精神文明之结晶体。而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西洋文化则自古以来难以统一,文艺复兴以后更是众说纷杂。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复对纷杂片断之近代西洋文化忽迎忽弃,改宗倏忽而无所适从。这种传统价值资源毁弃无遣而输入价值又恍惚而无所守的局面,可谓“精神界之破产”。

——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材料三   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诸天性,成为风俗。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侮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

——摘编自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新教育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精神界之破产”。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2021-10-0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一中、同煤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推动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治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就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秦朝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后又坑诸生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康有为认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

——梁启超著《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共同目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孔教”的态度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21-05-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后“与时俱进”的举措及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3)材料三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属于哪个重大理论成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曾多次给予中国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海危机、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经常战云密布,中国多次承受着挨原子弹袭击的风险。面对威胁,中国共产党毫不妥协、畏缩,最终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

材料三 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四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发射“长空1号”卫星失败,这是中国第一次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5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五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9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自主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指出1956~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20-12-2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科班)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神话产生一千多年后,在西方文学中得以发扬光大,其中的美神阿佛洛迪忒,成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是《十日谈》抒情笔意所在……希腊神话中,诸如海神、冥王、战神、太阳神、智慧女神等,多数在外形上无异于人类,他们既需要膳食、休息,也有虚荣心,嫉妒心,个性张扬,放纵原欲,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生活。“因信称义”源自《圣经》,是基督信仰中重要的一条教义,主要意思是:神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因信基督称义,不因信律法称义。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者在产生的时代背景、斗争对象及斗争方式上的相同点。
(2)材料二反映了孟德斯鸠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启蒙运动对欧洲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识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根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
10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 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 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