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下-2021年),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袁隆平进了湖南一所农校当老师,他对农作物遗传学的兴趣不改。袁隆平寻找可以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品种,前往北京查阅科学期刊。1970年,他调整了思路:去中国偏远地区寻找野生水稻品种。在海南岛的一条铁路线旁,袁隆平的团队找到了一片野生水稻。1971年,袁隆平发表论文,阐述如何将野生水稻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商业水稻上。袁隆平则在第二年就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到1978年,袁隆平已在湖南负责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种植。袁隆平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了粮食产量。1980年,他主动将关键的水稻品种赠送给国际水稻研究所,研究所后来用它们培育出可以在热带国家生长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及其团队还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印度、马达加斯加等地的农民。在众多种植水稻的国家,产量的大幅上升让饥荒成了遙远的记忆。袁隆平是科学家中的楷模:爱国、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人到老年仍不懈工作。

——摘编自《袁隆平,让饥荒成为遥远的记忆》


(1)根据材料,概括袁隆平在农业科学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