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在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北方、西域和南方民族的乐、歌、舞、语言和人物表演手段,形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如元杂剧大量反映北方民族性格、生活等;明清传奇也有大量表现南方民族生活题材的作品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体现了
A.艺术中心的转移B.地域文化的消逝
C.艺术价值的升华D.民族文化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对明清小说中徽商“贪财吝啬”和“乐施助人”的典型形象进行研究,发现凡是塑造“贪财吝啬”形象时,小说往往将徽商作为故事主角,但塑造“乐施助人”形象时,大部分徽商不是顺笔带过的小人物就是无名无姓的铺垫人物。这反映了
A.明清商人的经济地位下降B.明清徽商集团走向鼎盛
C.徽商形象取决于文学塑造D.传统观念影响小说创作
3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A.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分别是小说《红楼梦》和《范进中举》的插图,插图反映了
A.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观念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发展整合社会价值观念
2021-02-01更新 | 37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中后期,世情小说勃兴。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社会经济风貌的广阔丰富B.义利观发生根本变化
C.主流文化反传统特点突出D.社会的流动明显加强
7 .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称“梆子腔”,起源于先秦时期,繁盛于清乾隆时期。秦腔成形后,开始在全国传播,西路流入四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成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这体现出
A.专制统治推动了文化发展B.北方民众文化品位更高雅
C.艺术传播与地域特色结合D.秦腔标志着古代戏剧成熟
8 . 明代中后期、各种戏曲声腔纷纷出现并不断流变,表演艺术家与制作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繁多、演出形式日趋成熟。富商巨贾不仅蓄有家班、家乐,甚至自己也登台演唱,各种戏曲还在百姓和城市平民中广为流传。这说明中国古代戏曲
A.利于丰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
C.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主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成书于明代的《三言二拍》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体现了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理念。据此可知,《三言二拍》
A.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说明社会主流思想已经发生变异D.表明传统儒家观念根深蒂固
10 .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们的世俗追求
C.冲破了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