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里耶秦简

2002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合计出土38000余枚秦简,通称为“里耶秦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三十三年”“为桂林、象郡、南海”。里耶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时洞庭郡迁陵县衙署公文档案,书写年代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里耶秦简出现的洞庭郡、苍梧郡在《史记》中没有记载。根据里耶秦简记载,洞庭郡辖迁陵、酉阳、沅陵等县,其中迁陵县下辖贰春乡、启陵乡、都乡等。

里耶秦简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如公文收发:“迁陵以邮利足行洞庭,急。”甚至记录了传递期间每一站的交接时刻:“书一封……廿八年二月癸酉水十一刻刻下五,起酉阳。二月丙子水下九刻,过启陵乡。”如迁陵县吏员数量:史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官啬夫十人……官佐五十三人。如户赋:“卅四年,启陵乡见户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如“户版”:南阳户人荆不更黄得。妻曰嗛。如“垦田”:“迁陵卅五年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顷□□”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是否设置了洞庭郡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和里耶秦简对研究秦历史的史料价值。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盔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地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象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朝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陵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022-02-2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提升训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3 . 中国独具魅力的古民居,体现了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摘引自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指出与徽商南北并立的明清商帮及其著名古民居代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功能?请分析古徽州民居人工水系的设计理念。
4 . 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和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

——余茂智《布达拉宫——藏族古建筑的精华》

材料二   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契机,唐太宗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其历史功绩可以和孔子创立儒学、占卜、历算、工巧等的贡献相媲美。

——韩腾、石硕《从藏文史料对唐太宗的记载看藏族史学观》

材料三   清朝皇帝频繁地召见边疆民族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北京觐见者,称为“年班”,到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觐见者,称为“围班”……皇帝与他们共同宴享射猎,赏赐财物,笼络感情,从而达到了“来之乃所以安之”、“恩益深而情益联”的怀柔效果。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并从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唐太宗时期“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承德避暑山庄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以故宫中的某一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性质,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的学者根据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城垣东侧,认为它象征着秦朝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有的学者认为它不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性质的建筑物,它是为了纪念秦对六国战争的胜利,以显示秦的国威。由此可知
A.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B.历史研究的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考辨历史事实须考古学的进展
6 . 《新安名族志》对某村落有如下记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国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口口”。关于该村落表述正确的是
A.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村落
B.其建筑兼具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C.其中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古民居建筑是承志堂
D.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
7 . 材料一: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材料三:目前在秦兵马俑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回答:
1)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10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