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0 道试题
1 . 雍正四年(1726年),针对云南地区水路不通的问题,云贵广西总督(流官)鄂尔泰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阅后,皇帝朱批:“见处信得,及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材料可以论证的主题是(     
A.交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B.中央集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C.边疆治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D.君主专制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2 . 福建土楼的结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对这种建筑布局产生影响的古代制度是(     
A.宗法制B.礼乐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 . 《唐律》规定:“处理农民逃亡问题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在武则天末年出现了括逃使。括逃使以中央派员身份,专门处理户口脱籍问题。所谓“开元已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为使则重,为官则轻”。唐代官职体系的调整意在(     
A.打击地方割据势力B.处理地方事务
C.完善官僚制度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22-23高三上·陕西咸阳·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朝中后期,内阁的票拟制度被逐渐固定下来,内阁首辅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政事决于一身,但是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说明(     
A.内阁下辖六部B.首辅就是宰相C.宦官握有实权D.内阁本质不变
5 . 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     
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
2022-11-18更新 | 1404次组卷 | 20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频繁出巡。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8年的三年时间内,秦始皇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涉及范围甚广。秦始皇巡游(       
A.使秦朝确立起皇帝制度B.意在宣德扬威和安抚天下
C.是秦朝实行仁政的表现D.表明秦朝治理基层能力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文化统一B.以法治国C.皇位世袭D.皇帝独尊
2022-11-16更新 | 230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D.从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述

出处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18年8月29日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几入校读书者,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记》
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你怎样理解“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这一历史问题。(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10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