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填:通“镇”,安定。)之。请立诸子,唯(唯:表示希望,敬词。)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后属:后裔,后代。)疏远,相攻击如仇雠(雠:“仇”的异体字,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公:公家的,国家的)赋税重赏赐之,甚足(足:能够,可以)易制。天下无异意(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树兵:创设引起战争的条件)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概括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秦始皇采纳了哪一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2020-06-22更新 | 1516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光华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A.分封制的瓦解B.井田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衰落D.百家争鸣出现
2020-10-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和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光武帝任命一些宦官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官职,传达皇帝的诏旨,批阅尚书进呈的公文。汉和帝为感谢宦官郑众帮助他剪除外戚窦氏势力而封他为侯,让他参与朝政。由此可见,汉代出现宦官专政的深层原因在于
A.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B.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
C.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D.避免外戚垄断尚书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秦王朝二世而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迫使西汉统治集团对前朝之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在总结秦亡之鉴时,又重提分封。郡县两制之争。多数大臣儒生又回到传统政治观念和宗法制立场痛斥秦立郡县之弊,认为秦王“蔑弃经典,罢侯置守,子弟无立锥之地,功臣无尺土之赏,身没而巨宇幅裂,及子孙而社稷沦胥”。刘邦集团从一姓私利出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其措施是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同时分封刘氏子弟为九个诸侯王国作为藩辅,实行郡国并行双轨制。该制在剪除吕氏擅权时曾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造成尾大不掉,爆发七国之乱。

材料二   西晋统一后又重开分封之议。司马氏鉴于曹魏“本根无所庇荫”,再次大封同姓诸侯王,并允许王国置军,镇守荆、扬、关中要地,取代异姓将领。其结果不但重蹈西汉封王致乱覆辙,而且酿成更大祸……历史发展并未到此结束……14世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使朱氏一姓长治久安,又一次大封同姓藩王。然其死后不久,坐镇北藩的燕王朱棣发动军事叛乱,大军南下,直捣金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沈重《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再行分封的原因和影响。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皇帝封子弟为王的目的和实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拟,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剥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君主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久则情亲而弊生、“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通过《监察六事》《巡按察六》《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

雅典的监察制度相当发达。雅典公民在监察官员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如果有罪则处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监督对象采用不同手段,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一时期中共依据新形势,废止了原有的工农革命政权下的监察制度,建立起了监察系列监督、参议会监督、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审计监察机关监督五大层次为主的新监察体系,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法律对监督权力予以保障。与国民党区域内“贪污成风,廉耻扫地”相比,中共敌后根据地则“艰苦奋斗,奖励廉洁,禁绝贪污”。

——摘编自李瑞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监察制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在监察官员任用方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调整监察制度的原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