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 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2023-01-14更新 | 771次组卷 | 7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初,丞相有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机关,称之为“相国府”,丞相负责处理一切日常行政事务,每遇重大决策,丞相则先与诸大臣商议,然后再由丞相领衔奏请天子定夺。而天子所定之事如果丞相坚决反对,天子也只能收回成命。这说明汉初
A.丞相权力得到加强B.中央行政体系趋于完备
C.君权至上局面改变D.构建了权力制衡的模式
2022-04-09更新 | 220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九)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明以来,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长官(土知府、宣慰司使),对当地进行世袭统治。由于土司地处偏僻,相对独立,中央的政令、法律显得鞭长莫及。清朝雍正继位后,鉴于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土司“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草菅人命,罪恶多端”,谕令西南各省总督、巡抚“悉心筹划”,“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至雍正九年,在改土归流地区,设置府、州、县,由中央任命的知府、知州、知县代替世袭的土司;同时设立相应的军事机构镇、协、营、汛,派兵驻扎。随后还进行社会改革,取消种种落后陋习,改善交通,输入内地先进的经济文化,西南边疆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意义。
2022-04-07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九)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代笔记小说《丁晋公谈录》记载,吕端通过恩荫而位至宰相,“后苑赏花宴,(宋)太宗宣臣僚赋诗,吕奏曰:‘臣无出身,不敢应诏”,。这说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朝政B.宰相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C.科举制的影响增强D.恩荫制度影响官员素质
2022-04-01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据记载:“贵州古称罗施鬼国,……历唐朝、宋朝皆以归顺,不失爵位领土。”“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遣傅友德平定云南等地,……仍授霭翠(当地土司,彝名陇赞阿期)为贵州宣慰使;宋钦(当地土司,蒙古名宋蒙古歹)为宣慰同知,各领所部居水西、水东,隶属四川。……授思州宣慰使田仁智、思南宣慰使田茂安,暨镇远等府,隶湖广。”由材料可知
A.明初对贵州已采取有效的“改土归流”措施
B.历史上历朝中央政府已对贵州进行严密管辖
C.贵州在明洪武十五年已经正式建省归属中央
D.贵州在明洪武十五年仍是地方土司统治状态
2022-03-31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2022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地方管理制度在沿用元代行省制的基础上,将全国分为十三行省和南北两直隶。明代在各省设置三司:以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简称都司;以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简称藩司;以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狱和监察,简称臬司,三司互不统辖,分别对中央负责。为了统辖事权,克服三司互相抵牾之弊,明代中后期开始向各省派遣巡抚,统管一方事务。随着巡抚的固定化,藩臬二司逐渐成为巡抚的下属机构。另外,明代还在部分地区派遣过总督,以协调各省和各镇的军事行动。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明朝设置了军政合一的边疆管理机构以及土司制、都司制等不同形式的机构。此后,明朝在西南地区进行了改土归流

——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简析明朝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改革地方管理制度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地方节度使可自行辟署,延揽人才。所辟署员属于国家官吏,有“职”有“官”,并可考课升迁,以致“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署为重”,唐后期宰相竟有三分之二曾从辟过藩镇使府。材料反映了唐代使府辟署制度
A.部分弥补了科举制度的不足B.造成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C.成为官员任职升迁主要途径D.引发朋党之争的政治乱象
8 . 清前期设立台湾缺、烟瘴缺、沿边缺、苗疆缺等"边缺",由当地督抚就近拣选"熟悉风土"的官员,在提请吏部后调补地方各缺,且俸满后可不拘泥于辈分和资历,遇缺"即加优升"。这一举措
A.解决了吏部铨选官员的弊端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顺应了边疆民族自治的需求D.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22-03-23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3+3+3”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坚持的国际秩序强调等级,注重礼仪,并以此为基础谋求地区与天下的秩序。近代的国际秩序则标榜平等,注重实利,使用以强权作为支撑的公理来构筑国际秩序。19世纪中期之后,面对近代国际秩序的冲击,清朝先是被迫接受,后在列强示范下,变为主动要求平等实利的国际秩序。传统礼部、理藩院的外事职能逐渐被总理衙门与驻外使馆取代。


说明∶单箭头表示指挥关系,双箭头表示协商关系,虚线双箭头表示交涉关系。

—据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23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3+3+3”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北宋时期经常出现“朝议”与“廷争”。仁宗时宰相吕夷简曾对摄政的刘太后说:“臣位宰相,朝廷大事,理当廷争。”张方平也在奏疏中指出:“中书奏事,争辩御前,连日纷哗,中外喧骇。其于事理,必有曲直。”这说明北宋的中央决策方式
A.重视发挥防错纠错机制作用B.因循旧例鼓励官员各抒己见
C.改变了传统的朝廷决策模式D.不断激化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