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2 . 西汉时,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缴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予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最后依然按律轻罚。这反映了
A.西汉初期法家思想盛行
B.民贵君轻思想影响较深
C.皇权受到官僚机构制约
D.法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4 . 据《史记》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到了海滨。海滨之巡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的“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这也是秦始皇在咸阳以外地方居留最久的记录。其间秦始皇与随行权臣“议功德于海上”,发布阐述国体与政体的文告。这些表明当时( )
A.秦始皇对海洋有所关注B.秦朝政治中心准备东移
C.秦朝准备进行海洋开发D.东海已经成为秦朝领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
A.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
B.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C.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
D.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发布的一切政令,首先是由天子下达旨意、或是由尚书省提出计划和建议,然后交由中书省草拟诏敕或法令,所以中书省大致相当于一个立法机构。中书省起草政令后,必须交由门下省进行审核,门下省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驳回,涂改奏还,称为“涂归”,所以门下省相当于一个审查机构。中书省根据修改意见重新审订后,再经门下省驳正;一道诏敕或法令,往往要经过这样三番五次、来回反复地磋商驳议,形成一致意见后,由中书省发布,经门下省副署,才算正式生效,最后交付尚书省颁布施行;尚书省只有执行权,没有审议权,因而相当于一个行政机构。这种制度称为“三省合议(驳议)制”。

——《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材料二   奥巴马在他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中,回忆当年他受在任的布什总统邀请,与其他新当选的参议员在白宫与布什总统会面的情形。这次会面中,布什对奥巴马极力表现出和蔼可亲的姿态,但当他向新当选的参议员们介绍他的执政日程时,其行为举止变得有点吓人。奥巴马写道:“突然,好像密室里的人按了一下按钮,总统的眼睛开始凝视,他的声音变得激动,语速加快,变得既不习惯也不欢迎其他人打断他的话,他的亲和被一种近乎以救世主自居的固执所取代……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统治者“三省合议(驳议)制”的特点和目的。
(2)结合《1787年宪法》的有关内容说明材料二中奥巴马“我意识到了权力带来的那种危险的孤立”“我明白了开国者设计制衡制度的智慧”的观点,并指出这种制度与唐代“三省合议(驳议)制”的本质区别。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认为“木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这反映了
A.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
B.清廉勤政的治国理念
C.完备的中央监察制度
D.持续繁荣的封建经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