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两汉时期,存在着以谏(议)大大为代表的大夫类束官和以侍中为代表的侍从类谏官。下表为两者的官秩变动情况。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谏(议)大夫侍中
西汉八百石六百石
东汉六百石比二千石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演进
D.儒学地位的上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导致了国家分裂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2019-07-16更新 | 534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皇帝宝座D.祖先牌位
2019-07-16更新 | 720次组卷 | 54卷引用:2015届江苏扬州市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历史试卷
4 . 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势力后,分封宋、卫等国。这说明西周时期
A.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
B.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
2019-07-15更新 | 320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明朝时期,就职权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崇;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
A.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
B.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C.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
D.能够直接统领六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7 .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
B.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C.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D.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2019-07-11更新 | 147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7届山东省潍坊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9 . “国家”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文献。在《今文尚书。周书》中,“国家”一共出现过2次,分别出自成王和周公之口其含义与《尚书》《周书》中多次出现的“我邦”“朕邦”“我小国”“我王国”“我家”“王家”等大致相同。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专制王权得到强化
B.中央集权已经形成
C.贵族等级秩序森严
D.家国同构局面确立
2019-07-10更新 | 854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初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实行南北不同比例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A.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B.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C.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
D.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