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2018-11-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节选)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   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3 .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清朝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机构,在边疆地区逐步推行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力图通过设省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1884年新疆正式设省,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行省。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定边陲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政府筹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边疆地区,民国时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省。抗战期间,边疆地区的自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没有真正担负起抵御外来侵略的责任。尽管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却无法改变国土沦丧、边疆内缩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贯彻《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摘编自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历程。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以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和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殖民帝国相继瓦解。许多学者将此过程称为“非殖民化”。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而很少使用“非殖民化”这一概念。最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非殖民化”实际上是殖民国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过程中采取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3)依据材料概述关于二次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原因的不同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018-05-20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第一中学2018—2019年度高二年级见面考试

4 .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钱乘旦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列举清朝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的过程以及雅典要求“政治自由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近代中国(1840—1919年)复制西方民主的事例,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特殊的民主”的主要形式。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018-05-10更新 | 967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宣威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公元478年)下诏:“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奖、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通过科举刚刚入流的八品官。

—摘编自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等

材料二彩礼,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从彩礼的标识意义来看,它意味着狩猎时代男子涉猎的“勇敢和技艺”,表示男子经受劳动考验,维持家庭生活的能力。因此,在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农耕社会,女家自然是选择彩礼多的男家,这并非嫌贫爱富,而是因生活需要所作出的选择。

—于晓青《传统文化中的彩礼及其流变》

材料三嫁妆是罗马古代社会妇女所能拥有的、基本的、主要的财产。嫁妆对于古罗马妇女而言不仅仅是获取陪嫁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嫁妆得到父系家族财产的拥有权,从而获得社会地位……罗马妇女通过嫁妆获得一定的财产,并在嫁妆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财产及财产权,从而参与到社会财产分配之中,提高了她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

—何越《从嫁妆制度的变化看古罗马社会妇女的经济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到北宋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古代彩礼和罗马嫁妆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018-10-19更新 | 2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二)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践其思想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尔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前,德意志境内存在许多邦国,各邦都制定了各自的宪法,这些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具有近代宪法因素,但归根到底是封建贵族为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均为“王室的作品”……德意志是普鲁士通过“白色革命”的特殊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的。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要协……俾斯麦表示:“重视对王朝的感情,把王朝的不可或缺当作联系手段,并以王朝的名义来维持民族内的一定部分,是帝国德意志人的特征……”

——摘编自《从皇帝到礼仪元首——从德国国家元首地位的嬗变看德国政治》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开始仿照宋朝的制度,实行殿阁大学士制,从翰林院等机构中挑选文臣充任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协助皇帝批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咨顾问。后来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中逐渐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出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清朝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表面上是最高行政机构,却并无多大实权。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内阁不过是执行议政王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

材料三 下图为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具有浓厚君主制色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德内阁的异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德两国的政治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