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丞相权利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政治D.有利于科学决策
2 . 1382年,云南丽江木氏归附明王朝,被任命为丽江府土官知府,世代承袭。1723年,云贵总督高其倬上奏曰:“……木钟在地方亦不能管辖,且恐贻误地方。丽江府原设有土知府一员,流官通判一员,今将知府改为流官,将通判改为土官。”奏疏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反映出(     
A.改土归流政策在边疆地区得到了落实B.云南丽江开始进入全国统一政权版图
C.行省制导致了地方督抚权力不断扩大D.边疆土司制度在清朝已经被彻底废除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3 . 明朝前期处理政务依赖朝会。明朝中期处理政务的机制逐渐改变,变成“廷议——票拟(①)—— 批红(②)——封驳(六科)——执行(③)”的形式。在整个机制运行过程中,负责每个环节的部门或个人对应正确的是
A.①皇帝或司礼监②内阁③六部B.①内阁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六部
C.①内阁②六部③皇帝或司礼监D.①六部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内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
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
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
5 . 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他的目的是
A.打击贪官污吏B.强化君主权威
C.稳定社会秩序D.提高行政效率
2021-04-29更新 | 385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华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汉代郡治被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说明
A.郡治制度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B.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实现平衡
C.地方权力过大埋下政治危机的隐患D.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该表反应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选官制度选择标准选择方式
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
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军功立军功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德才地方举荐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期才舱门第并重
后期重门第
品评官评定
隋唐以来科举制考试成绩或才学考试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
③选拔原则:由客观公正逐渐向主观随意发展
④选官基础:官员队伍逐渐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 . 宋代的“路”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起初是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设置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下列机构职能演变与其相同的有
①郡   ②州   ③道   ④省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 .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A.秦朝B.隋唐C.宋朝D.明清
10 . 两汉颁布察举贤良诏令共四十二次,其中提到“直言极谏”的,多达二十一次。此外,汉宣帝还创立了“上封事制”,鼓励群臣通过“密奏”直接上书皇帝,秘密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制度的建立(     
A.突破了宰相对信息的垄断B.剥夺了三公九卿的行政权
C.利于弥补中枢决策的不足D.有助于朝堂议事的民主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