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建国70多年来,我国从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中国(     
A.不断丰富多边外交内涵B.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2 . 学者杨悦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改革开放至入世前),“内外合力、扩大交流”(入世至十八大召开)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四个历史阶段,以下外交史实与所属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文化先行,外交殿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全面开放、全面参与: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C.内外合力、扩大交流:“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D.提质升级、合作共赢: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3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通过艺术团出国演出、文化人士互访、围棋交流等形式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还为非洲国家培训杂技演员、扶植建立杂技团。此外,新中国还在英国、德国等地举办画展等各种国际文化活动,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这些举措(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受制于两极格局的政治环境D.拓展了走向世界的外交路径
2023-01-12更新 | 521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2021年3月18—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对待美国的挑衅,中方正面回击,“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而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谋求中美关系的改善。这说明(     
A.个人行为决定着中美间的关系B.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改变
C.国际诉求决定中美之间的关系D.外交方针服从于国家利益
2023-01-08更新 | 20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省北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下列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贡献的是(     
A.联合国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不结盟运动D.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6 . 建国初期,“一边倒”战略并没有导致中国对苏联的极大依附而失去内政外交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相反中国“一边倒”战略只是意味着将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放在外交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不排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来往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合作。据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A.旨在开展经济合作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推动世界的多极化D.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在外交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序号新中国外交制度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本参照前苏联外交部的模式,筹建外交部各地区司局和职能司局的组织机构,构建外交部组织机构的基本框架
1950年初,外交部决定把中国人民大学等作为职业外交官培训基地。周总理还在1955年制定了《培养外交干部十二年规划》,健全外交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步骤的完善外交岗位体系和外交工作程序。根据调来的干部的语种和特长,规划了一个各地区业务司的编制,并把各司的各级干部配备好,以便全体干部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职
早在1951年第一次使节会议上,周恩来就提出了规章制度建设问题,强调“应当规定一套制度,大家必须遵守”。建国初期,外交部人事处就制定了有关人事工作方面的规定、办法、注意事项等40余种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过外交制度建设的特点。
2022-07-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2019年1月27日,中国海军完成第30批护航任务。据海军参谋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海军先后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出的护航编队共为1207批6600余艘次中外船舶护航。亚丁湾等护航表明
A.我国海军装备已达到世界最优
B.我国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C.我国军队具有大国担当精神
D.护航编队只负责我国船舶的安全
9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10 . 1952年,中国首次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电影放映活动,放映了《中华儿女》《白毛女》《赵一曼》等七部影片。1953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电影周”,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光荣,我们争取和平道路上的朋友与同盟”。新中国此举有助于
A.改善外交环境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宣传“双百”方针D.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