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

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再举出一个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的例子,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的说明。
2 .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谱系之学,在周代已有,所记者为君主、诸侯的世系,政府设有专官典掌,秦汉均沿其旧。君主、诸侯之外的家族谱系在汉代也已出现,到魏晋南北朝门第社会成立之后,谱学大盛,世家大族均有谱牒,详载世系,而且要上告之于官府,门第高下的评定、官职的选举;以至于两家之间的通婚,都以此为依据,唐代仍然承袭此风气。宋代以后,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族谱的纂修更为发达,也具有新的特色。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苏洵说的很明白,"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但是,在儒学重振之后,讲求古礼,基于敬宗收族的要求,谱学也随之而复兴。其中欧阳修、苏洵两人亲自编修本家的族谱作为范例。他们两人所修之谱,均为小宗之谱,记载仅限五世。在平民化社会里,修族谱的目的既不在于维系政权的传递,也不在于作婚宦的依据,而是在于维系亲情。南宋修谱之法大体上不出于欧阳修和苏洵所定的形式,不过,到南宋末期,也有家谱所载世代超出五代以上,甚至达到十世以上的。

——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   常州历来人杰地灵、文风炽盛,这极大地促进了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少数家族开始恢复修撰家谱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外游子回乡问祖,拉开修谱热。近十年来,家谱热集中武进,且热度不减。改革开放后,我市新修家谱达到了650多部。

——摘编自常州晚报《40年间,我市新修家谱650余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谱学发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族谱编修的现实意义。
2023-01-12更新 | 29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

材料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建国初,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2018-02-04更新 | 1151次组卷 | 3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崀山培英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职位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内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主要作用。
2019-02-03更新 | 791次组卷 | 15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永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 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受少敏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衣冠”。使秦汉以来冠服制得以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占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
2021-12-10更新 | 27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明德湘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8 . 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A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B反映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A到图B反映的制度在官员来源上的区别,并分析从图A到图B反映的制度变化的积极意义。
2020-11-16更新 | 3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植根于小农经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2017-10-02更新 | 832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2020-08-26更新 | 409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