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天子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认为,天的最主要权威在于天命予夺,而天命予夺的标准是统治者是否有“德”。有“德”,天命就可永保政权存续;无“德”,则天命不保。在周公看来,保民即为有德,保民也即敬天,“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父民,汝丕远唯商老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商纣王由于不勤于政事,对老百姓残暴,沉湎于酒色,没有什么德政可以让天知道,因此,天就不再保佑他,殷人就失去了政权。总之,“德”与“天”信仰的结合是西周宗教的突出特征。新的天命思想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周人在更大范围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也是周人要确立自己政权的合法依据使然。

材料二   在社会生活治理上,西周统治者特别注重礼对社会成员言行规范的作用。除了礼治外,西周统治者也注意用刑,并且在用刑上坚持“慎罚”原则,只不过刑所调整的行为对象不是贵族而是平民和佃农。西周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表明,他们在谋求政权的稳固,为此,需要把“统治集团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而不能过分地搜刮和压榨,更不能凭借武力肆意地屠戮和镇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人的宗教意识观念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统治者在社会治理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礼乐制度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周的治国思想文化对我们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1)材料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治国理念?

材料二   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琨《诫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虑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2)材料反映了唐代家训哪些特点?成因有哪些?

材料三   乡约又叫乡规禁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的规约,最初它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乡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地官·族师》曰:“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间为族,八闯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中国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北宋学者吕大钧、吕大临等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蓝田公约》)。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约规包含四大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后经南宋朱熹重新发现整理后,成为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渝,不遵守乡约的百姓要受族规、乡约处罚,甚至被递解官府治罪。清朝的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的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乡约制度的特点。
2022-03-05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始皇本纪》

材料三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其制度定型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与行御史台一样,仍然是“元王朝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及需要”、“对征服区域控制的政治军事课题”。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

——张帆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四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众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秦朝实行郡县制背景。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特点;概括清代边疆政策。
2022-03-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
时间
跨度
距今
7000-5000
距今
6000-5000
距今
5300-4300
距今
4500-4000
距今
4200-3600
特色
文物
彩陶盆
玉龙
玉琮
蛋壳黑陶杯
铜镜
分布
范围
黄河中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上游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宜侯夨簋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三



里耶秦简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材料四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材料五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皖南民居——徽商曾经辉煌的印记
(4)依据材料五,概述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则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中国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物历史主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交的分封制没有使人民上已根深蒂固有制成为历来的六国旧黄族仍在思念故土,且秦朝暴政开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巩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并指出该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
2021-01-30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测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分封过程中土地占有的多少是西周统治阶级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周王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及至汉初,随着社会生产カ的发展,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推行八百年之久的分封制度毕竟在中国土地上根深蒂固。秦朝统一后,原来的六国旧贵族仍在思念故土,而且秦朝的暴政并没有使人民感受到封建统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人民难免对以前分封的时代存有怀念。因此,秦亡之际,在各阶层中又形成了一股要求分封的强大思想。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能够审时度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分封,对于稳定社会形势,现固和维护汉王朝的统一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刘庆涛左玉莲《试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封国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 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故曰:“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父宗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以为其子孙。祖继别者,各自为宗。

——(汉)班固《白虎通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西周的主要继承原则,并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是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2)根据材料二中班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及所学,说明“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
2021-01-06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一考点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A卷-纲要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10 .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哪些制度促成材料三中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
(3)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